講述人:王杰,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祭祀先祖,是我國民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我們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寫到,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
除夕祭祖,是漢族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后代,使子孫后代興旺發達。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儀式較為隆重。

而老百姓主要的祭祀則是在家中進行,時間多是在除夕團圓飯前后,民間稱之為“接老祖宗回家過年”。因為傳說死者的魂靈不能在白天行動,所以要等天黑以后進行。先是到自家的墳地祭祀,有的只是磕頭,有的還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稱為“給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順序當然是從墳地中輩份最高者開始。把炕桌擺在墳前,磕頭行禮,再倒一盅酒于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后,把飯菜埋進土里,算是給祖宗們“送去”了,同時還要在墳前燒紙,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
在家中祭祖期間,所擺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類。許多人家專門為除夕祭祖蒸白面饅頭,每個上面點一個紅色的圓點,每兩個平面相合摞在一起為一組,一般是三至五級,各盛放在白色瓷盤當中。這些供品一直擺到正月初五,而且從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兩次在祖先神位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經行禮后把“老祖宗”送走。

按照民間的觀念,我們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后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所以人們在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后人。
直到現在,重視祭祀祖先,依舊是中國禮儀的顯著特點。這是因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會教化功能,有助于培養社會成員的品德,加強社會成員之間的團結,維護宗法社會的穩定。《論語》上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就是讓我們養成一個厚道、孝順、感恩的心,而祭祀祖先便是一種知恩報恩。祭祀祖先,是為了報本反始,緬懷祖德。我們都知道,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是“孝道”跟“悌道”,而孝、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
其實,大家都清楚,祭奠的酒饌“一滴何曾到九泉”,但人們卻相信親人、先祖能夠領受人們的情意與祭奠,這種莊重的儀式是一種情感的、詩意的、道德意義上的真實。“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面對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達濃濃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是人們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動力。而我們在祭祖時那些寄托出的思念和請求保佑的期盼,相信祖先們一定會聽到,給家里人帶來幸福和安康。
制作:李方舟 張悅鑫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