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燕山大學“微實事工作坊”學生在秦皇島市天洋新城社區開展老年人智能手機培訓。河北日報記者陳華攝
“您看,點開這個圖標,就能給家人發照片了……”近日,秦皇島天洋新城社區的活動室里,來自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碩士研究生韓瑞正手把手教社區居民使用智能手機。
這場吸引了30余位社區老人的智能手機培訓,是燕山大學“微實事工作坊”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
如何讓高等教育與基層實踐深度融合?如何引導青年學子在現實中讀懂中國?2022年10月,燕山大學探索校社聯動,將課堂延伸到社區網格,構建校社共生、雙向賦能的新型育人模式。今年4月,又進一步完善機制,正式成立“微實事工作坊”。
“00后、05后見識廣博卻缺乏實踐閱歷,思想早熟而社會經驗相對不足。”燕山大學黨委學工部部長薛傳佳道出創辦工作坊的初心。
今年上半年,工作坊的同學們在天洋新城社區開展了為期數日的入戶調研。自行車停放雜亂、老人數字鴻溝、便民服務不夠……這些瑣碎的“小事”被學生們一一記錄下來,并最終形成了涵蓋社區居民178條意見建議的“需求立方體”。
“我們創建了‘三微一體’的閉環工作法。”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孫紅磊介紹,“通過‘微調研’精準識別需求,‘微實事’有效提供服務,最終實現‘微治理’推動社區共建。”
便民市集的創建過程正是這一方法的具體實踐。面對老人買菜難與手藝人缺乏平臺的矛盾,“微實事工作坊”經過調研和協商后,聯合社區設立便民市集。
經過半個多月的精心籌備,第一個便民市集在天洋新城社區亮相。農副產品、花卉綠植、醫療衛生、政策宣傳、跳蚤市場等分區有序,瞬間成為社區的熱門場所。
“這次活動教會我的不僅是如何處理數據,更是如何用數據的‘溫度計’測量民生的冷暖。”2025屆畢業生馮華躍參加了這次活動,感悟頗深。
更令人欣喜的是,青年學子帶來的不僅是解決方案,更是一種治理理念的革新。在他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居民從旁觀者轉變為社區建設的參與者。
秦皇島市天洋新城社區黨委第一書記周慧霞說:“燕大學子用專業知識破解治理難題,讓‘共建共治共享’從理念變成了觸手可及的場景。”
這場實踐帶來的改變不僅有社區,還有學生。通過“微實事工作坊”,學生對基層工作有了深入了解,甚至改變了他們的就業觀。
馮華躍就是在基層工作中找到了人生方向:“曾經以為基層工作缺乏挑戰,親身體驗后才發現,這里才是最需要專業知識、最能實現價值的舞臺。”今年6月畢業后,他選擇成為一名基層選調生。
這樣的轉變并非個例。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生黨支部書記張海茹介紹,在2025屆經管學院畢業生中,學生選擇基層就業的比例達到37%。
“微實事工作坊”的意義超越了解決具體問題的層面。在燕山大學黨委副書記蔡星周看來,它是該校近年來積極構建“多向鍛造式”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成功探索。
“當學生為獨居老人設計智能水表預警系統,他們讀懂了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在調解鄰里糾紛中,領悟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智慧。”蔡星周表示,“讓學生從社會的‘痛點’里找到創新的課題,又從解決問題的‘成績’中堅定了服務的信念。這種育人閉環,正是新時代大思政課生動的詮釋。”
如今,“微實事工作坊”每個月都要開展一次社區活動,在天洋新城社區的街巷間,燕大學子的身影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們用年輕的視角審視老問題,用前沿的知識賦能舊社區,更在一次次行走、一場場懇談中,完成了深刻的自我教育。
“未來,我們將‘微實事工作坊’的成功經驗在全校更多專業和領域進行推廣,推動‘微實事’升級為‘微研究’‘微創新’,讓學生成長與地方發展同頻共振。”薛傳佳表示。(河北日報記者 陳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