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老女人精品毛片久久,激情五月播播久久久精品,成人看片网站,美女高潮在线观看

首頁 新聞中心 即時新聞 時政 獨家 縣區 小記者 教育 醫療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網 數字報刊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河北

奮進的滄州·“十四五”答卷|“雙世界遺產”的“名片”越擦越亮

2025-11-11 19:09:32  來源:

  “雙世界遺產”的“名片”越擦越亮

  ——滄州文旅融合發展走上快車道

  記者 楊昊文

  游客在南川老街游覽。

  逛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觀非遺項目;游大運河畔的園博園特色展園,領略燕趙各地風情;在南川古渡碼頭乘船夜游運河,賞兩岸美景;到南大港候鳥棲息地,聽啾啾鳥鳴……翻開滄州“十四五”畫卷,作為“武術之鄉”“雜技之鄉”,滄州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紐帶,以非遺活態傳承為支撐,以文旅融合發展為引擎,變“文化流量”為“發展增量”,繪就一幅城河共生、文旅共興的壯闊圖景。

  大運河畔繪新景

  一條運河穿城過,滿目新景入畫來。

  11月6日,在滄州百獅園碼頭,陸續有游客登上“南川號”游船,泛舟運河,飽覽兩岸風光,王希魯閘所、清風樓、朗吟樓、南川樓等景致盡收眼底。自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旅游通航以來,乘坐“水上公交”體驗兩岸運河風光的游客絡繹不絕,昔日“帆檣如林”的漕運盛景正以文旅新貌重現。

  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保存完好,九曲十八彎,沿途遺跡多,代表了我國北方大運河遺產的原真性。2022年,京杭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通航,13.7公里水道串聯起百獅園、清風樓等文化地標。圍繞旅游通航,我市積極開展河道清淤疏浚,實施綠化提升工程,完善配套設施建設,新建12座旅游碼頭和6座步行景觀橋,對8座現有市政橋梁進行美化優化。

  這是我市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生動體現。五年來,我市堅持做好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文章,聚焦文物修繕、考古勘探、生態修復、創新發展等方面,通過打通運河綠廊、促進城河互動,努力將滄州建設成現代化、國際化運河文化名城。目前,我市已在運河沿線建成55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吳橋縣古運河畔等6個鄉村振興示范區,累計創建516個省級美麗鄉村;大運河沿線兩側1000米內242個村莊全部達到市級美麗鄉村標準;優化沿線產業結構,重點打造運河沿線5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等。作為滄州的母親河,南運河2025年成功入選水利部母親河(湖)復蘇行動典型案例。

  行走在大運河堤頂路上,抬眼望去,臨水木棧道上休閑的市民與碼頭邊習武的身影相映成趣。古韻新風與悠悠碧水遙相呼應,美不勝收。“從小在運河邊長大,現在能乘船游覽,環境更美了。”市民周萍的感慨,道出了滄州人的共同心聲。

  運河滔滔,惠風和暢。這條流淌千年的水道,正以生態為底色、文化為脈絡,書寫著新時代的運河故事。大運河滄州段沿岸308公里堤頂路及綠色生態廊道滿目錦繡,清風樓、朗吟樓、南川樓重現三足鼎立風采,百獅園、運河公園成為市民親水休閑好去處,大運河從“地理空間”正加速向“文化空間”躍升。

  “雙遺之城”煥新顏

  造型多樣的泥彩塑兔兒爺、喜慶吉祥的楊柳青木版年畫、繽紛絢麗的秦淮燈彩……走進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大運河流域沿線8省(市)的航運風貌、代表性建筑和非遺項目一一呈現。其中,以“一船明月過滄州”為主題的滄州非遺保護成果展,生動展示滄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是城市的“根”與“魂”,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城市,大運河在滄州境內流經8個縣(市、區),全長216公里。五年來,我市深挖大運河文化資源,統籌沿線176處物質文化遺產和377項非遺資源,做好文物保護修繕,加強非遺傳承人培育,實現高水平“活態傳承”,精心設計發布了“親子研學”“美食度假”等多條精品旅游線路,涵蓋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南川老街、東光連鎮謝家壩、吳橋雜技大世界等重要景點,讓游客一飽眼福。

  在我市另一處自然遺產——南大港濕地,更是把生態環境作為“生命線”。記者在濕地科研監測一體化平臺監控室看到,AI識鳥系統正實時監測著珍禽蹤跡。

  “今年,濕地迎來超過10萬只候鳥中轉休憩,不僅數量明顯增加,種類也更加豐富,其中包括白琵鷺、黑翅長腳鷸、白眼潛鴨、蒼鷺、白鷺等多種珍稀候鳥。”南大港濕地保護區負責人介紹,得益于近年來實施的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濕地水質得到顯著改善,水生植物和魚類資源日益豐富,為候鳥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安全棲息環境。

  據統計,濕地候鳥數量從2019年2萬只增長至2024年10萬余只,鳥類種類從268種增至272種。完成退養還濕308.8公頃,修復退化濕地277.97公頃,鳥類棲息地改造225.4公頃,濕地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質量顯著提升。

  2024年7月,南大港候鳥棲息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省首個世界自然遺產。加上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滄州成為同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的“雙世界遺產”城市。

  五年來,我市堅持守牢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深入推進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持續推動生態修復提升、文化傳承發展、文旅深度融合,從運河的人文煙火到濕地的自然野趣,“雙世界遺產”實現了跨越千年的“時空對話”。

  文旅融合促發展

  “品美食、賞非遺、看美景,每次來滄州都有新的發現。”“沒想到距離北京這么近的地方,藏著如此多值得深度游玩的內容。”今年10月,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成功舉辦,讓滄州文旅再次成為焦點。僅2025年國慶節期間,吳橋就累計接待游客32.83萬人次,同比增長94.26%,旅游總花費1.64億元,同比增長30.16%。同時,南川老街、滄州園博園、南大港濕地等景區客流量也顯著增加,“雜技之鄉”的金字招牌成為推進文旅融合、拉動市場消費的強動力。

  文與旅相伴,旅因文而興。翻開滄州文旅融合“成績單”,一個個鮮活案例見證著滄州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奮進歷程:

  ——文化地標煥新彩。園博園將大運河的自然生態風光與園林花卉景觀有機融為一體,一步一景、移步換景,盡展燕趙風情、城市文脈;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集運河沿岸8省(市)非遺精華于一體,將運河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彰顯其獨特文化氣息與品位;滄州大化工業遺存文化區,將城市的“工業銹帶”,打造成了工業博物館、工業藝術森林、工業非遺記憶館等,實現了工業遺產的活態利用。2024年“五一”假期,我市躋身全國最受游客追捧的20個小眾旅游城市第6名。

  ——文旅消費新場景。南川老街依托運河碼頭遺址,引入非遺市集、漢服體驗、火鍋雞文化節,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0萬人次,獲評“河北省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共接待國內游客4693.9萬人次,同比增長19.4%,旅游總花費507億元,同比增長9.1%;2025年國慶中秋假日期間,滄州市共接待國內游客419.3萬人次,旅游總花費30.7億元。

  ——特色活動聚人氣。從第十一屆中國·滄州國際武術大賽到“唱起來!大運河——滄州零距離音樂節”,從首屆中國大運河旅游歡樂季到重陽·運河鼓書大會,一系列文化活動在運河兩岸輪番上演。眾多外地游客專程來滄,白天游覽園博園,夜晚漫步南川老街,對滄州火鍋雞、羊腸湯、驢肉火燒等美食贊不絕口。

  ——科技賦能新體驗。在南大港濕地的生態智慧展館,游客可通過“鳥眼視角”VR裝置,觀看候鳥遷徙的壯美場景。在吳橋雜技大世界“元宇宙雜技劇場”,觀眾佩戴VR設備即可體驗高空飛人的驚險奇趣。

  從武術之鄉的江湖豪情,到雜技之鄉的驚險奇絕;從運河文脈的千年回響,到非遺技藝的匠心獨運。滄州深厚的文化“家底”,攢足了發展旅游經濟的“底氣”。“十四五”期間,滄州以“運河文化”“武術之鄉”“雜技搖籃”“非遺寶庫”為底色,通過文旅深度融合,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以“文武雙脈”重塑文旅競爭力。

  運河流光溢彩,非遺歷久彌新。滄州正以千年文脈為筆,以創新發展為墨,向著現代化運河文化名城目標破浪前行。

編輯:榮潔
責編:王 衛
審核:閆振寰
河山新聞
移動客戶端
張家口日報官方
微信“張小全兒”
張家口新聞網
官方微博
抖音掃碼
關注@張家口NEWS
【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安县| 普格县| 盐城市| 修水县| 靖宇县| 岚皋县| 会东县| 疏勒县| 吴堡县| 永嘉县| 永靖县| 柯坪县| 富川| 泗洪县| 钟祥市| 江安县| 天水市| 赣州市| 清原| 成都市| 伊吾县| 双辽市| 文山县| 措勤县| 肥城市| 田东县| 松桃| 论坛| 建平县| 杭锦后旗| 叙永县| 公安县| 铜川市| 西城区| 剑川县| 奉化市| 红原县| 永清县| 枣强县| 平乐县| 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