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河北日報資料片)
11月6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題第七場新聞發布會,對外公布“十四五”河北省科技創新發展成效。
2024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1971.4億元,是“十三五”末期的3.53倍;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5萬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庫總量突破12.7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達2.48萬家……近年來,全省科技系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一系列重大戰略任務落地生根,一系列政策舉措開花結果,規劃目標圓滿完成,為科技強國貢獻了沉甸甸的“河北力量”。

制圖/褚林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有了更大底氣
創新驅動,離不開平臺載體的強力支撐。我省把建強用好科技平臺作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續推動平臺建設優化布局、提升能級、發揮作用。
“十四五”期間,8家全國重點實驗室落地河北,覆蓋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重要領域。2024年,我省接連獲批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實現了這兩類平臺建設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在我省布局的國家級平臺數量已達31家,在功能上實現了從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到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研發鏈條全覆蓋。
國家級平臺加速布局,省實驗室也在“茁壯成長”。
去年,燕趙鋼鐵實驗室揭牌運行,燕趙綠色化工、現代交通、電力實驗室進入籌建試運行階段,河北戰略科技力量漸成體系。截至目前,4家實驗室已攻克59項關鍵核心技術難題,25項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其中燕趙鋼鐵實驗室研發的汽車鋼綠色智能生產技術落地唐鋼,實現高鋁鋼連澆爐數世界領先。
“目前,我省已經形成了以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為高地引領,以燕趙實驗室為‘總平臺、總鏈長’,以省級科技創新平臺為重要支撐的平臺建設體系。”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京津成果加速在河北落地生“金”
“十四五”期間,河北聚焦“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核心定位,不斷優化政策環境、構建服務體系、打通轉化通道。
中試是破解“實驗室成果”向“產業化產品”轉化瓶頸的核心環節。河北統籌布局建設河鋼鋼鐵釩鈦材料、雄安科創中心等15家中試示范平臺,構建“中試熟化+研發支撐+檢測認證+企業孵化+基金扶持”的全鏈條服務生態,為京津科技成果提供從“樣品”到“產品”的一站式轉化服務。目前,15家平臺累計承接京津技術成果中試轉化項目超100項,成功孵化科技型企業37家,有效填補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試空白。
將“創新場景”作為重要抓手,圍繞京津冀“六鏈五群”產業協作方向,搭建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多方參與的場景對接平臺,吸引京津技術落地。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一批新技術、新產品在河北實現首試首用,北京智眸科技、七騰機器人等一批優質科技企業落戶河北。
暢通技術轉移鏈,省科技廳聯合京津構建“高頻次、精準化、小規模”技術對接機制,持續舉辦中關村火花、科技成果俏津門等系列活動,年均開展對接活動50場以上、促成技術合作意向超200項。在工程系列職稱中增設技術經紀類別,59名“科技紅娘”獲評技術經紀專業職稱。
打破“蛙跳”現象,區域內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比重不斷提升。2024年,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長34.8%,吸納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躍居全國首位。
“陽光雨露”滋養創新創業
企業是創新驅動發展的“牛鼻子”,是產業轉型提質升級的主力軍。
“十四五”期間,省科技廳堅持“資金跟著產業發展走,項目跟著企業需求去”,抓好科研項目組織實施,統籌精準對接需求、優化服務流程、強化生態支撐三項協同發力,讓更多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當主角、挑大梁。
聚焦“項目怎么選”,打破“項目等企業”的傳統模式,堅持企業主導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支持企業參與實施方案編制等決策環節,暢通企業創新需求傳導通道;圍繞“項目怎么管”,堅持松綁減負與規范管理共同推進,推動項目管理向服務企業深度轉變;針對“企業怎么幫”,構建以項目牽引,資金、平臺、人才、場景多要素、一體化企業支持新模式。“十四五”期間,各類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總投入超百億元,惠及近2000家企業。
鼓勵企業創新,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堅持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十四五”以來,連續2年向省科技引導基金分別注資8億元,總規模達到28.85億元,投資項目13項次,5家被投企業上市、1家成長為獨角獸企業。
此外,有效實施貸款風險補償政策,引導銀行加大科技企業貸款發放力度。“十四五”以來,8家合作銀行累計發放科技貸款超過1萬億元。與商業銀行開發純信用科技貸款產品,“十四五”以來,合作銀行共計為科技型企業發放信用貸款超過2800億元。
讓保險為創新“撐腰”,我省還制定科技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對三類科技保險產品給予最高50%保費補貼,激勵引導保險公司分散企業創新風險。創新“概念驗證與小試綜合保險”“中試綜合保險”“科享保”等科技保險產品,為科技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保險保障服務。(河北日報記者 王璐丹)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