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這個不產羊絨的北方縣城,卻掌控著全國60%、全球50%的羊絨加工量,成就了“世界羊絨看中國,中國羊絨看清河”的產業傳奇。
隨著秋冬季來臨,氣溫下降,羊絨制品進入到“熱銷時期”。在剛剛落幕的中國消費名品全國行(河北站)“清河羊絨”供需對接活動上獲悉,清河羊絨及制品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工信部2025年度首批紡織服裝特色產業集聚區重點培育名單。
然而,在亮眼的產業規模與區域品牌光環背后,清河羊絨正面臨著嚴峻的轉型升級挑戰,記者近期實地走訪多家清河羊絨特色產業集群相關企業,并通過采訪專家進行了深度觀察,帶來清河羊絨的“冷”思考。
產業根基:全球羊絨供應鏈的“隱形冠軍”
羊絨,素有“軟黃金”“纖維鉆石”的美譽。2024年,清河羊絨產業實現營業收入470億元,但清河當地既不養羊,也不出產羊絨。
作為一個不產羊絨的地方,清河縣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用四十多年時間形成了從原料收購、原絨分梳到紡紗、織衫、織布、制衣再到終端銷售等較為完整的羊絨產業鏈,打造成了聞名國內外的“中國羊絨之都”“世界羊絨集散中心”。
如今,這里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羊絨加工基地、最大的羊絨紡紗基地、最大的羊絨針織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羊絨制品產銷基地。
據清河縣提供的2024年數據顯示,清河全年產銷山羊絨8000噸、綿羊絨5萬余噸,分別占全國總量的60%和90%;年紡紗9500余噸、織布400萬米、織衫3600萬件,各類羊絨制品的產銷量均位居全國前列。清河羊絨相關制品遠銷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動數萬群眾就業增收。

亮相米蘭國際時裝周的“清河羊絨”產品。人民網記者 朱延生攝
清河羊絨不僅具備全球最大的分梳能力與中國最大的紡紗規模,更成為國際奢侈品牌的幕后推手。數據顯示,歐洲市場70%的無毛絨源自清河,愛馬仕等眾多奢侈品牌的國內重點紗線供應商是清河企業。“清河羊絨”連續三年亮相米蘭國際時裝周,從最初的靜態展示,到如今的品牌發布,東方底蘊在國際時尚舞臺上綻放光彩。
這些數字背后,是清河在全國羊絨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產業組織模式上,清河探索出了獨特的“共享智造”路徑。河北新華、河北聯怡等多個羊絨產業共享工廠的建立,通過有效配置資源,到2025年底該縣羊絨原料就地轉化率將提升到35%,羊絨制品產能將達到1億件。相比傳統生產模式,生產效率總體提高46%、成本下降15%。
河北新華羊絨制品有限公司,以共享工廠發展為思路,大力推動“一線成型”針織數字化共享工廠,只要在電腦中導入參數,1小時左右就能完成一件成品。
慈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經理顧景亞表示,從2024年6月份入駐清河后,慈星公司共銷售設備上千余臺,服務于50多家規上企業及百家中小型電商客戶,通過與消費互聯網數據的鏈接和融合,嘗試和驗證“小單快反”、C2M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分布式生產和柔性生產,實現“一線成型”和工業互聯網技術的針織數字化共享工廠研究和建設新商業模式。
現實困境:規模與價值倒掛的產業瓶頸
盡管產業規模龐大,但清河羊絨仍面臨品牌價值與制造能力不匹配的挑戰。
“我們是多家奢侈品牌的供應商,但同樣品質的產品,我們代工的出廠價只有終端售價的十分之一。”河北南冠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

河北南冠科技有限公司羊絨生產線。人民網記者 朱延生攝
這一現象在清河普遍存在。Bonjour Brand中法品牌美學中心秘書長馬悅凡直指問題核心:“在品牌重塑層面,清河需要實現從代工思維到品牌運營的整體升級,講好‘清河羊絨’的品牌故事。”
全球貿易通京津冀服務中心總經理王金榮用一組數據,揭開了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殘酷現實:“交易會現場參會的四、五十家清河羊絨企業中,僅3家擁有獨立官網,具備多語言網站的企業為零。”
王金榮說:“在跨境電商時代,沒有數字化展示能力就等于不存在。相比南方省份,羊絨集群企業90%的數字化普及率,‘清河羊絨’在全球市場上幾乎處于‘隱身’。”
“‘清河羊絨’做到現在在全球有話語權非常不易,但比起鋼鐵、消費電子等領域,數字化程度還是不高。”中關村工信二維碼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王楠坦承,“清河現有的部分企業可能還沒有信息化,更談不上數字化,沒有數字化就更談不上智能化。”
王楠認為,小米之所以能熱賣,是因為小米能夠將整個生產過程拆解出來,用非常精準的數字告訴消費者,如何管控產品質量。這值得清河羊絨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引起思考。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郭瑞萍從設計角度提出更深層思考:“產業要超越簡單的符號堆砌,構建具有文化內涵的美學體系。在珍貴的羊絨材質里,流行趨勢的變化不能跳過彰顯材質之美。”
破局之道:技術、品牌與數字化的三重變革
面對發展瓶頸,清河羊絨產業該如何破局?
“現在的Lululemon等國際品牌具有很好的吸濕、排汗、抑菌作用,達到了很好的呼吸效果,但國內羊絨產品功能性較少,目前,國際熱銷的羊絨產品較少。”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孟家光認為,“在智能調溫、健康監測等創新領域,清河企業尚未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

慈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線成型”生產線。人民網記者 朱延生攝
他建議實施具體的技術路線圖:“短期要突破機洗不變形、抗起球等實用技術;中期要開發智能調溫等功能性產品;長期要布局海洋纖維等新材料賽道。”
產業集群化發展是紡織服裝產業的重要特征,在高效配置生產要素資源、提升產業鏈運行效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此次清河羊絨及制品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重點培育名單,將為產業特色化發展、提升集群競爭力、加快打造知名品牌等營造良好生態。
清河縣縣長劉志誠表示:“下一步,清河將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產品設計,完善服務標準、創新共享模式,加快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持續做大做強做優羊絨產業集群。”
河北聯怡產業發展公司等清河羊絨企業打造的共享平臺,正在改變傳統產業生態。公司負責人趙海青說:“我們通過集中采購和設備共享,幫助中小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
小紅書服裝行業營銷總監齊凱則帶來了數字化營銷的新思路:“過去半年,平臺‘羊絨’相關搜索量增長300%。我們幫助一家揚州夫妻店第二個月實現160萬元銷售額。內容平臺不僅能賣貨,更能通過用戶反饋指導產品研發。”
“打造消費名品是提升消費工業產業鏈供應鏈水平重要舉措。”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產業文化融合處處長董溫彥表示,清河羊絨產業鏈要形成話語權,就需要提升市場競爭力、創新力和品牌影響力;重視研發投入,尤其是可持續的研發投入;加強文化賦能,挖掘文化內涵,提升創意;用專業的品牌人才和機構加強戰略運營,提升清河羊絨整體品牌能力。
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針對AI時代,一些紡織行業開始優化設計人員的現象,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藝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郭瑞萍認為,“人才儲備是關鍵,紡織行業終極競爭仍然是人的能力。”
她呼吁,“希望清河在羊絨設計人才的培養上,用一些笨辦法,要有容錯機制。在考核機制方面,要以更長的周期考核設計師,提升研發的深度。”
面對復雜的國際市場環境,清河羊絨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鏈布局,提升抗風險能力。
部分頭部企業已率先行動:有的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羊絨分梳品質,爭奪高端市場份額;有的聯合中小型企業共享供應鏈,降低采購成本;還有的借助跨境電商直接觸達海外消費者,繞過傳統貿易壁壘。
共享工廠內,機器轟鳴聲不絕于耳,工人們忙碌而有序地操作著智能化設備。不遠處,羊絨小鎮的直播間里,年輕主播們正通過屏幕向全球消費者展示清河羊絨的優良品質。從草原到全球,從原料到品牌,清河羊絨正在開啟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