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灰色的民國風建筑間擠滿了熙攘的人群,天幕下的燈串映襯著游客的笑臉,龍嘴大銅壺沖出的茶湯香氣縈繞街巷……國慶假期,河北唐山建國里文旅街區正式開街。這條承載了唐山百年記憶的老街,搖身蝶變為洋溢著唐山“老味道”和現代摩登氣息的新街區,成為京津冀文旅消費新地標。
時光倒回百余年前,建國里曾是名為“糧市街”的商業核心區。唐山這座城市因煤而生,這里是煤礦工人往返礦井和居住區的必經之地,糧商云集、貨棧林立,算盤聲與吆喝聲交織出市井繁華。在老唐山人眼中,這里曾承載著“扯塊花布做新衣”“年節囤貨趕大集”的生活記憶。
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重心轉移與新型商業模式沖擊,老街漸漸沒有了往日的熱鬧,建筑墻面也大多斑駁。作為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唐山將“建國里改造項目”列為首個試點工程,要讓百年老街重煥生機。
“我們要做的不是‘推倒重來’,而是‘修舊如舊’地守護歷史肌理,讓老建筑會‘說話’,讓老記憶能‘觸摸’。”唐山市路南區城市建設指揮專班負責人李剛說,建國里改造項目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而非單純的商業升級。改造過程中,面對15棟磚混結構建筑,施工團隊摒棄大規模拆除做法,采用靜力拆除、差異化加固等技術。5.5萬平方米的改造面積里,每一處細節都在呼應歷史——圓弧窗的復古形制、八角樓的獨特輪廓保留了歲月痕跡,臨街的櫥窗設計復刻了舊時的商鋪風貌,就連新增的天幕鋼結構大傘也以簡約線條融入民國風建筑群,避免喧賓奪主。
文化的傳承,更在于生活氣息的延續。80后張然帶著“小山茶湯”入駐街區,6平方米的小店前,龍嘴大銅壺冒著熱氣,木勺攪動茶湯的聲響與老唐山人記憶里“糧市街”的熱鬧場景重疊;在一家老上海國貨店旁,黑白電視機、老式鐘表等老物件整齊陳列,不少市民帶著孩子駐足,講述“當年憑票購物”的往事。
夜幕降臨,暖黃色燈帶勾勒出建筑的典雅輪廓,天幕下的彩色燈串與民國建筑相映成趣,市民王倩帶著孩子漫步其中:“白天看老物件了解歷史,晚上賞夜景感受氛圍,這里不僅是逛街的地方,更是了解唐山文化的‘活課堂’。”
“歷史印記是城市的精神財富,讓文化從記憶變為體驗,才能真正激活城市的文化自信與發展動能。”唐山市路南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孟祥中表示。
(本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本報通訊員 李慧)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