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地趴糧”,玉米住進“透氣房”
——來自秋收一線的報道(三)

10月14日,滄州任丘市樂民種植服務專業合作社晾曬場上,整齊碼放著一排排鋼管玉米筐。河北日報記者宋平攝
10月14日,滄州任丘市樂民種植服務專業合作社的晾曬場上,不見地趴式堆放的玉米小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齊的鋼管玉米筐。筐里的玉米黃澄澄,讓人看著心情愉悅。
一場10月12日才結束的連綿秋雨,剛剛考驗了這片晾曬場。趕在下雨前,合作社把搶收的3000多畝帶軸玉米爭分奪秒地裝進了約1000個玉米筐里。
“好在儲存效果不錯。”合作社負責人邊帥隨手拿起幾根玉米,“我們沒做任何苫蓋,昨天天氣才放晴,今天玉米就干得差不多了。”
與夏收小麥大多直接在地里脫粒不同,在我省,秋收玉米通常會帶軸收獲。從晾曬到脫粒入庫,玉米產后處理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物力,不僅搬倒裝卸任務繁重、場地占用大,一旦管理不到位,還極易發生霉變,影響玉米質量,造成糧食損失。尤其今年秋收遇到連陰雨,如何安全儲存收獲的玉米,成為擺在許多種糧大戶面前的難題。
但邊帥沒有慌。經營合作社多年,愛琢磨的他早就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儲糧方法。在晾曬場上,除了豐收的玉米,引人注意的還有這樣幾件“法寶”:卸糧坑、玉米筐、上料機、移動軌道、玉米筐翻轉機、脫粒機和風干倉。正是借助這些裝置設備,合作社構建起從玉米收獲、晾曬到脫粒全流程機械化處理系統,形成高效的作業鏈條。
以玉米筐為例,邊帥他們反復試驗了多種規格。高了不牢靠,矮了裝得少,太長通風差。最終,他們將玉米筐尺寸確定為長3.4米、寬1.2米、高1.3米,每個能裝約3畝地產出的帶軸玉米。
玉米收獲后,首先被傾倒進卸糧坑。卸糧坑內的上料機隨即將玉米裝入玉米筐中,再由叉車碼放到晾曬場上。“這就相當于為玉米建起了一座透氣的房子,不僅通風散熱效果好,就算遇到雨天也不易存水,減少了霉變隱患。”邊帥解釋。
除了保證通風,帶軸玉米晾曬還需要特別注意玉米碎粒的處理。在上料機出口加裝的一個振動篩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可以在帶軸玉米入筐的同時,自動分離并收集玉米碎粒。這些玉米碎粒會被單獨輸送到風干倉,進行風干處理。
等到完成秋收秋播、騰出時間,他們還會利用玉米筐翻轉機對玉米筐進行二次翻轉,促進水分蒸發。2023年,邊帥研發的玉米筐翻轉機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兩項專利,并獲評全國糧食儲存節約減損“小發明、小創造、小創意”十佳作品。
近期,我省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正聯合農業農村部門進行糧食儲存調研,宣傳科學儲糧技術、先進儲糧裝具等相關信息,并邀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有關專家深入石家莊、邢臺、邯鄲、保定、滄州5市的合作社或種糧大戶,對玉米收儲期間霉變及毒素污染狀況開展調研,進一步指導農戶科學儲糧,減少糧食損耗。(河北日報記者 宋平)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