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雄安新區設立8年多來,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數以萬計的建設者,從五湖四海齊聚未來之城,在這片熱土上揮灑汗水,成就夢想。這其中,就有不少"夫妻檔"的身影。
今天(10月5日)起,本臺推出系列報道《雄安"夫妻檔"》,聚焦生活工作在雄安的一對對夫妻,看他們用愛與奮斗書寫個人與祖國同頻共振的雄安故事。今天來認識90后夫妻于然、廖杰欣。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于然:
我叫于然,我老家是山東省泰安市,在加拿大上學畢業以后是2017年11月到的雄安新區。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廖杰欣:
我叫廖杰欣,我是廣東省廣州市的,在武漢大學畢業了之后就到了我們單位工作,到2019年3月份的時候正式入駐雄安。
于然和廖杰欣同在深圳建科院工作,先后從深圳奔赴雄安。作為"雄一代"建設者,他們對這里的印象,是從一片農田開始的。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廖杰欣:
對雄安的印象幾乎就是白洋淀、農田,然后有幾個牛高馬大的同事,這就是第一印象。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于然:
(當時)一到晚上可能這個基礎設施也沒那么完善,我們周邊的所有的街什么的都關燈了,然后就黢黑的一片。
2085公里,是深圳到雄安的距離。是什么支撐著他倆跨越大半個中國,相約在這塊熱土?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于然:
就是大家研究的并不是說怎么把這個項目建完,就到底中國城市未來發展是怎么樣,都在講創新。所以這個東西我們特別是想在雄安這片熱土上把它實現出來,去探索出來的。
帶著深圳綠色城市建設理念,他們與雄安的"雙向奔赴",在雄安商務服務中心有了具體的落點。于然盯建筑結構,廖杰欣抓景觀標識,在這里,他們把對"未來之城"的想象,一點點變成觸手可及的現實。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于然:
其實當時和新區一起在政策上做了非常大的一個突破,然后把地下空間的這個利用率又在傳統的這個基礎上又提高了很多。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廖杰欣:
我覺得整個商服中心的景觀設計最大的亮點是這個生態湖。并不是說像傳統的那種商業園區里面用硬質的手段進行這個湖底鋪設,我們是采用透氣防水毯,它既透氣又防水,那(收集)上來的地下水我們并沒有浪費,而是讓它加入到我們整個湖區的水循環當中,讓整個湖水更加清澈透亮。
八年來,雄安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堪稱奇跡,而對于然和廖杰欣這樣的建設者來說,在這里的每一刻,他們都能聽見城市生長的聲音。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于然:
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定期會去做航拍,有一次我去航拍發現原來聚焦在我們項目可能就十幾根塔吊,然后我把畫面放大了以后發現,我們項目背后有上千根塔吊在那邊立著,然后這已經和我兩年前看到的雄安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所以就那個時候給我的感受是特別大的,就是這個地方它是在發展的,它是在成長的。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廖杰欣:
在這里可以看到中國速度,也能看到中國質量。
雄安這塊熱土,吸引著他倆,也讓兩人彼此緊緊相連。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于然:
如果說我剛來的時候是整個項目和專業來支撐我來到雄安的話,我覺得這幾年是我們共同在一起拼搏,在成長,然后她是我留在雄安的底氣。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廖杰欣:
接著他的話就是他是我留在雄安的勇氣。
7年前,在雄安相識、相伴的這對90后夫妻,從去年開始又有了一個新身份:"新手父母"。從外來的建設者,到慢慢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員,他們對雄安的感受,也有了全新的視角。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廖杰欣:
在雄安你下樓 3 分鐘到公園,包括樓下的幼兒園也開展了各類的科學課程,還有馬術課程。那我覺得現在來說,雄安不僅僅有跟一線城市接軌,它同時也有跟國際接軌。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于然:
城市規劃方面,我覺得雄安也是走在了前面,我們平時雨天、刮風天、太陽天帶娃出來從來就不會太擔心,因為(雄安)它的地下全部連通,我可以帶娃走到任何一個地方去。
開篇是一個身影,結尾是一個家庭。于然和廖杰欣的故事,也是成千上萬雄安建設者的縮影。他們從五湖四海趕來,帶著理想與熱愛,擁抱這座未來之城。一組數據為"擁抱"這個詞作了生動注解:2024年末,河北省常住人口首次實現由長期凈流出向凈流入的轉變,其中,雄安新區貢獻了31.1%的凈流入人口。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廖杰欣:
現在團隊里面也越來越多人拿到雄才卡,包括我自己也拿到了雄才卡,對于我們來說,雄安是我們的家,也是大家伙兒的未來。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于然:
就希望這個城市會變得越來越好,這個是我們共同的心愿。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