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鄭萬眾,他正帶領學生在村子里為老鄉們焊修農具,在他看來,這是最生動的課堂。

9月19日,鄭萬眾帶領學生在村子里為老鄉們焊修農具。 李洋 攝
“70后”鄭萬眾是河北省灤南縣職業教育中心一名焊接技術專業教師。今年9月10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發布2025年“最美教師”,鄭萬眾入選。多年磨礪,“焊花”飛濺,他的身上留下多處傷疤,強光灼傷,膝蓋傷病,聽力、視力損傷……卻從未動搖他陪伴學生的決心。
“我出生在農村,小時候家里或村里的農具壞了,沒有地方修理。印象最深的是我家做飯的鋼鏟,當地也稱‘鏟刀子’,手柄折斷了,父親把木棍用繩子纏在斷開的手柄上,湊合用了很多年。”鄭萬眾說,直到父親帶他去鎮上買東西,看到工廠的工人將鋼筋焊接在一起,他心想若能學會這門手藝就能幫助鄉親們解決農具修理難題,從此心中埋下了學習焊接技術的種子。
1999年從一所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畢業后,鄭萬眾曾在中學任職,后因工作安排調入當地職業教育中心。據其講述,他調入那年,學校設立了“焊接技術應用專業”。他最初先跟著一位師傅學習技術,常因癡迷練習而忘記時間,師傅就會指著掛在墻上的工作服褲子說,“褲子膝蓋處沾滿了土,都快磨破了,你肯定又是單腿跪著練習了。”他還曾經為了學習一個技術,拿著焊帽騎摩托車去請教,幫人家打下手,足足磨了半個月,才換來一次上手的機會。當第一次焊完檢測達標時,他握著焊槍的手都在抖,那種“學會真本事”的激動,至今令其難忘。

9月19日,鄭萬眾帶領學生在村子里為老鄉們焊修農具。 李洋 攝
提及自己所教專業,鄭萬眾表示,焊接經常被稱作“苦、臟、累、險”專業,每次上課前,他都會讓學生先檢查防護用品,強調“不戴焊帽不許焊、不穿工裝不許進車間”。在教學中,按學生技能基礎分配任務。新手從修金屬小凳子、加固晾衣架等易操作項目入手,熟練生則嘗試補焊農機小零件、修復企業簡易支架,讓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夠得著”,避免因任務太難而畏縮。每個細節他會親手指導示范,握著學生的手找焊條角度。每一個動作的糾正,每一次成型的焊縫,都是無聲的交流。他將課堂實訓變成探究性實驗場,組建研發團隊,帶領師生深入企業,破解難題,近年來獲得多項專利。
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鄭萬眾坦言,技術關在教室里是學不透的,只有帶學生深入實際,才能體會什么是精度和質量,懂得技術背后的溫度與擔當。鄭萬眾帶領學生組建“焊修志愿服務隊”,讓學生們焊企業產品、修日常用具,并常對學生們說,“焊工的良心,藏在焊縫里——焊得好不好,用放大鏡一照就知道。你們焊的東西,老鄉們等著用;你們練的技能,將來就是安身立命的飯碗。”

9月19日,鄭萬眾帶領學生在村子里為老鄉們焊修農具。 李洋 攝
作為一所職業學校的教師,鄭萬眾的日常是與焊槍、工件為伴,常掛在嘴邊的是技術技能。這些年,他嘗試用“三種身份”靠近學生,做他們的“師傅”,教真技能;做他們的“戰友”,共闖技術難關;做他們的“家人”,解燃眉之急。
2017年,一名學生因備戰比賽時練習太專注,手套被焊花燙破,手上起了大水泡,依舊拿起焊槍接著練;一名學生犯胃病,訓練時一手按肚子、一手握焊槍,從沒喊過停......看著這群為了目標拼盡全力的學生,鄭萬眾心里滿是感動與欣慰,會自掏腰包親自下廚為學生改善伙食。
在得知班里一對雙胞胎兄弟家庭困難時,鄭萬眾化身為“代理家長”,經常與他們談心,鼓勵他們用技能改變命運。看到他們手上的燙傷,心疼之余自費購買優質的牛皮防護手套和焊帽,并多次悄悄塞給他們生活費,解燃眉之急。
曾有人問鄭萬眾,在“鄭老師”和“鄭師傅”兩個稱呼中,更喜歡學生對自己用哪一個?鄭萬眾說,兩個稱呼都十分珍惜,“鄭師傅”是學生對技術的認可,“鄭老師”承載的是育人的責任,用“師傅”的技藝,去完成“老師”的育人使命,“我的技術曾受益于老師傅們,也必將所學傾囊教授給學生,焊接技藝和傳承不能斷。”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