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趕考足音 見證如磐初心
——體驗紅色太行·西柏坡

近日航拍的西柏坡。 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在太行深處的老山根,有一個不大的小山村,這個小山村很特殊,似熠熠閃光的大明珠,指引著中國走上了一條光明路,讓世界人民都矚目……”
9月15日,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講解員陳雙打起鏗鏘有力的快板。激情講述直抵心間,把游客帶回到70多年前那個風云激蕩的年代。
黨的百余年奮斗歷程中,西柏坡是一個耀眼的紅色地標。
70多年前,烽火連天,電波“嘀嘀”,黨中央在西柏坡指揮“三大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從西柏坡出發進京“趕考”。新中國從這里走來,新中國的曙光在這里點亮。
青青柏坡,滿目蒼翠。西柏坡紀念館廣場上,五大書記塑像巍然矗立。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有朝氣蓬勃的青年,有步履蹣跚的老人,還有戴著紅領巾的孩童……
拾階而上,踏入西柏坡紀念館,一面顏色發白的錦旗引人注目,錦旗上五個字清晰可見——“土地回老家”。
1947年,全國土地會議在西柏坡召開后,翻身農民歡呼雀躍,平山縣下盤松村的老鄉將“土地回老家”幾個大字繡在錦旗上,敬贈給中央工委。
歲月流淌,錦旗早已褪色,但飽含其中的深情卻穿越時光、震撼人心。
“最后一碗飯,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縫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那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在一輛小推車前,講解員唱起這首戰爭年代廣為傳唱的民謠。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是老百姓擼起袖子干出來的;改革開放的歷史偉業,是億萬人民滿懷熱血與激情創造出來的……
文物無聲,歷史卻有回響。西柏坡紀念館內,一頁頁泛黃的文件,一張張定格歷史的照片,以及飽含紅色回憶的革命文物,引領著人們追尋歷史足跡,赴一場不忘初心的精神洗禮。
隨著人群來到中共中央舊址,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毛澤東主席推過的碾子、周恩來總理雨夜救人時提過的馬燈、中央軍委作戰室斑駁的桌椅……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散發著歲月沉淀的氣息。
毛澤東同志舊居,是一個普通的土坯平房小院,當年毛澤東在這里住了10個月。梨樹下、磨盤邊,他談笑間布下雄兵百萬;月光里、油燈旁,他指揮“三大戰役”,指導全國勝利,謀劃新中國的樣子。
在中共中央舊址西北角,一座長條形的土坯房,就是當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會場。
如今,靜靜坐在會場內,仿佛可以聽到毛澤東主席那濃重的湘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革命精神,觀照當下,啟迪未來。
看一次紅色展覽,重溫一次入黨誓詞,開一次主題黨日座談會……建館以來,西柏坡紀念館共接待干部群眾8000多萬人次,參觀人次持續攀升。
時代在變換,精神的力量永遠激蕩人心。孕育于紅色沃土上的西柏坡精神,如警鐘、似重鼓,不斷引領、激勵著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永葆光榮傳統、秉持理想信念,砥礪奮斗、永遠向前。
讓紅色資源因保護、利用而生動鮮活,讓革命精神因傳承、弘揚而歷久彌新。
西柏坡積極探索新技術、新場景和新體驗,鮮活的“青春表達”讓厚重的紅色文化變得可觸可及、可感可知、可親可近,越來越“圈粉”年輕人。
親手印制一份西柏坡時期的老報紙。在紀念館文創空間,一臺手搖凸版印刷機吸引了不少人。游客親手搖動轉輪,在體驗革命年代的激情與熱血的同時,也留下一份屬于自己的時代印記。
沉浸式體驗收發“紅色電報”。“嘀嘀、嘀嘀嘀……”此起彼伏的發報聲在電報模擬教室響起。從認識電碼符號,到分組破譯“情報”,學生們沉浸在“永不消逝的電波”研學課中,紅色歷史在心里“活”起來。
周末來“柏坡·觀瀾”民宿休閑度假,邂逅自然放松身心;到紅色主題的勝利咖啡館落落腳,品一杯咖啡,珍藏一份紅色情懷……西柏坡紅色文旅正在綻放新魅力。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征塵未洗,只爭朝夕。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
西柏坡紀念館廣場上,面向鮮艷的黨旗,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舉起右拳,重溫入黨誓詞。
誓言如鐵,丹心如熾,在廣場上空久久激蕩。(河北日報記者 賈楠)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