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輕點指尖間鏈云端",《參北斗 向未來》,今天走進沃野田疇,看"北斗+"如何賦能河北智慧農業,助力精準高效農業生產。
在邢臺寧晉的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糧食產業示范基地,這個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機,正在給農田里的玉米進行 "健康檢查",一臺無人機半天就能完成500畝地的巡檢。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李謙:
我們是利用北斗精準定位,然后實現田間精準的巡檢,然后是巡檢之后如果說田間發生倒伏或者是病蟲害的這個現象,我們可以把精準的位置信息(經過處理以后),傳給我們的無人植保機,這樣可以實現協同作業,達到一個精準施藥的效果。
依托北斗實現的厘米級定位,能讓無人機農藥噴灑的重疊率誤差小于 5 厘米,效率也能達到人工的 10 倍以上。不止無人機,農機裝上北斗后,種田也變得更輕松了。在基地工作了十幾年的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崔永增研究員說,過去種地靠經驗,播種行距參差不齊,自從給農機"鐵騎軍"裝上了北斗導航系統,精量播種的難題迎刃而解。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崔永增:
你像原來假如說我這里面一塊地,我不用北斗人可能播9行,但是我用了導航以后呢,我可能播10行,多出來一行,產量提升度在這,咱們航拍的時候看這個玉米特別直,一條線一樣。
農業機械裝上"北斗芯",就像擁有了 "數字眼睛",播種、旋耕、收割的誤差都能控制在0.5至0.6厘米之間。而隨著播種均勻度、密度的提升,農作物的光合作用也更充分,產量能提高5%-10%。
目前,基地里的6臺農機都安裝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通過"農機-北斗-智能"的深度融合,實現了北斗導航精準定位、精量播種和"耕種管收"的全程自動化作業。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崔永增:
在手機上有一個APP,我在手機上也可以設置拖拉機的一些參數、作業標準,我就是在家里面,就可以(實現)一鍵啟動或者一鍵熄火,它就實現了智能無人化作業,像播種的話,原來一天也就是120畝,當然這還是小的拖拉機,現在基本上能提高到200畝。

村民:
以前總以為這北斗是天上的高科技,沒想到今天走到農田里邊了,對咱這種地的(農)機手有很大的幫助。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農業生產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而這些高效應用背后的技術支撐,還得從一個方盒子說起。

中電科衛星導航運營服務有限公司市場部副主任 李明:
這個方盒子就是咱們北斗高精度的一個精量播種控制終端,它主要是應用在小麥、玉米還有谷物播種這個環節,主要是實現這種電驅、電控、電機,應用在傳統的農業機械(領域),可以實現播量的控制和株距的精準控制。

中電科衛星導航運營服務有限公司研發部副主任 董曉寧:
這個天線它是放在這個駕駛室或者駕駛室外面,接收信號之后,通過傳到咱們這個北斗定位模塊,計算出來這個終端的一個位置,能精確地去定位到播種機。
目前,我省邢臺、滄州等多地正在積極推進北斗導航輔助作業,實現農機調度便捷化與播種、施肥、收割等精準作業,越來越多的北斗技術在河北的田間地頭"落地開花"。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全省加裝北斗定位系統的農機約12萬臺,相比于傳統農機,能提升20%至30%的作業效率,每畝地節約種子近20%,節省肥料30斤左右。

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創新和高技術發展處二級主任科員 張雪竹:
我們將加快北斗技術在大田種植、設施農業等重點領域推廣應用,進一步拓展豐富"北斗+智慧農業"場景,為我省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