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說到雜技,總不免讓人想起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作為我國雜技發祥地之一,吳橋現有137家雜技團體和3所專業學校,雜技相關從業人員約3萬余人,年培養雜技藝術人才超千人。
出國門,上春晚,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吳橋雜技不僅歷史悠久,還是一張文化名片,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絕活
踏入河北省吳橋雜技大世界,好戲正酣。
“鬼手居”內,紅綢方桌前,表演者王立剛用兩只青花瓷碗和3枚海綿球展現“三仙歸洞”。只見他手腕輕旋如戲蝶,碗沿剛碰出脆響,球已遁形——好奇的觀眾使勁湊近了看:“愣是沒瞅見!”
江湖文化城“雜技小院”里,表演者彭立新耍的鋼叉在頸背、腳踝間游走如靈蛇。忽聽他低喝一聲,腳跟猛蹴,鋼叉“嗖”地沖天,下落時被他手肘穩穩兜住。滿場驚呼聲未落,叫好聲已沖上棚頂:“這功夫,絕了!”
一個個絕活,一聲聲驚嘆,是千年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吳橋縣地處華北斷陷黃驊坳陷區,貧瘠的自然環境迫使吳橋人在冬春農閑時靠耍雜技賣藝謀生,以鍋碗瓢盆、桌椅、刀槍棍棒為表演道具,創造出“舞飛叉”“蹬大缸”“轉碟”“三仙歸洞”等表演形式。
緊鄰大運河,也為吳橋雜技藝人走南闖北、賣藝謀生提供了便利。明清時期漕運興盛,沿河碼頭村鎮林立,雜技藝人隨商船南下北上,形成了“走碼頭”的賣藝傳統。
沒有吳橋不成班。吳橋雜技藝人吸收各地民間文化精華加入表演中,讓吳橋雜技兼容并蓄,加之滄州地區尚武之風盛行,素有“鏢不喊滄”之說,“以藝謀生、以武強身”的文化基因促進民間武術與雜技相互融合,形成了雜技中的硬氣功、刀山索橋等驚險項目。
20世紀初,已有一大批吳橋雜技藝人走出國門,在意大利、德國等30多個國家演出,涌現出孫福友、孫鳳山等30多位享譽國際的雜技名人名班。
新中國成立后,一批又一批吳橋藝人分赴10多個省市幫助當地建團,中國雜技團、沈陽雜技團、天津雜技團等都有吳橋雜技藝人的身影。
如今,吳橋雜技在表演形式上大膽創新,融入了更多現代元素和科技手段:運用多媒體技術打造出美輪美奐的舞臺背景,增強了節目視覺沖擊力;除了傳統民樂外,還融入現代流行音樂元素,更增添時代感與感染力;節目編排上打破傳統雜技節目各自獨立的模式,將多個雜技項目串聯起來,形成有情節、有故事的綜合性表演,提升節目的整體藝術水準和觀賞性。
2006年,吳橋雜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除了“鬼手居”“江湖八大怪”等民俗旅游品牌,吳橋雜技大世界旅游景區還推出了《江湖》《時·代》《運河·印象》《江湖魂》等大型雜技情景劇。
機會
“來吳橋一天根本玩不夠,賞傳統雜技、看馬戲,還能體驗捏面人、學頂碗、變魔術,太有意思了!”山西游客吳彬兩天的行程安排得非常緊湊,白天感受雜技魅力,晚上欣賞運河美景,餓了來盤香酥吳橋燒雞。
“作為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內的IP酒店,我們可同時容納800人就餐、400人住宿,8月以來幾乎每天客滿。”吳橋縣紅牡丹賓館經理趙英敏說。
近年來,吳橋縣用雜技這一金字招牌推動雜技與文旅融合發展,去年全年吸引上百萬人次游客,文旅企業營收超1.6億元。吳橋縣先后建成云瑧金陵雜技酒店、打造運河人家美食街、修建大運河堤頂路、平整105國道路面。“運河公園、岳莊鄉村充滿野趣,返程時游客還能帶上吳橋特有的雜技擺件與古籍文創。”吳橋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成員葉晗說。
在吳橋,雜技這一行是許多人的職業選擇。“我6歲開始學雜技,10歲登臺演出,如今在青島方特夢幻王國常年駐演。”吳橋雜技演員張兆國從小在吳橋張碩舞蹈雜技藝術團學習,登臺演出后,每個月能有5000元的保底收入,演出多的時候能拿到8000元。
張碩舞蹈雜技藝術團在校學生有266人,還有160名畢業生成為專業雜技團演員。“2019年以前,我們雜技團主要在國外演出培訓,與多個國家常年合作,每小時雜技教學費用約300美元,演出費用每人每月至少2000美元。”團長張碩說,雜技是跨越語言障礙的藝術形式,飛叉、鞭技、柔術、舞龍等傳統雜技節目在海外很受歡迎。
雜技演出市場火爆,也帶動了雜技道具、雜技服裝等相關產業發展。
“我們的訂單來自全國各省市雜技團,也有部分民間雜技團。”吳橋縣豐耀雜技魔術道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文明注重通過道具增加雜技“科技”含量,為舞臺效果加分,賦予雜技藝術更多新鮮感。公司研發的道具不僅拿下20多項國家專利,還制定了《吳橋雜技基本功標準規范》《吳橋雜技魔術道具通用技術條件》兩項行業標準,年生產道具超10萬件。
期盼
雜技節要回家了!這是近期吳橋的大事,也是雜技人的盛宴。
雜技節全名叫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是創辦于1987年的國際性雜技賽事,與法國巴黎“明日與未來”國際馬戲節、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并稱“世界三大雜技節”。
雖以吳橋冠名,但將于9月28日至10月3日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是該賽事首次全程在吳橋縣舉行。
“以前吳橋舉辦國際性雜技藝術節硬件設施不足,無奈只能‘借地’辦節。”吳橋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健道出其中緣由。
近幾年,吳橋先后建設起吳橋云臻金陵雜技酒店、吳橋雜技博物館、吳橋東方雜技城,可以滿足世界標準雜技表演需求和國內外游客住宿餐飲需求;產業業態也不斷豐富,交通路網進一步優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辦節承載力不斷提升的吳橋,讓雜技節“回家”有了底氣。
隨著雜技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深耕雜技事業50年的首屆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金獅獎節目創編人劉文忠欣喜極了:“這是我們雜技人盼了多少年的事啊!”
每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舉辦期間,都會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多個節目組近百位雜技藝術家角逐獎項,參賽節目代表著當今世界雜技的最高水平。此次比賽,將從600余個世界頂尖節目中遴選出28個節目最終參賽,由12位專業評委評選出金、銀、銅獎項。辦節的同時,還將舉辦國際馬戲論壇、雜技演出洽談會和雜技藝術展覽等活動。
“作為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主會場,吳橋東方雜技城已準備就緒。”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副校長王洋說,吳橋東方雜技城設計源于馬戲雜技的特殊表演形式,以圓形為空間形態,形成“天圓地方”的布局理念。
前幾天,在“‘吳’奇不有 等你來‘橋’——全國知名網絡媒體走進吳橋”座談會上,文旅記者們化身“智囊團”,圍繞吳橋雜技產業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我們將全力以赴,迎接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回家!”吳橋縣委書記陳國幫說,大運河邊的這座城市,正推動“雜技+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沖刺文旅興縣夢想。
回歸故鄉、回歸街頭、回歸本真,吳橋正不斷擦亮世界雜技藝術搖籃名片。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