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業態混搭 煥新非遺太行
——第九屆省旅發大會看新變(三)

9月10日,游客在邢臺市漿水鎮“抗大1940街區”打卡游玩。河北日報記者趙永輝攝
巍巍太行山,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九屆省旅發大會,以太行山文化旅游帶建設為牽引,匯聚了來自河北太行山地區眾多非遺項目,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拓展“非遺+文創”“非遺+研學”“非遺+體驗”等融合模式,傳遞出太行山的文化內涵,更好地滿足了游客多樣文化體驗。
9月16日,在位于邢臺市信都區抗大1940街區的邢窯陶瓷主題館里,各類邢白瓷產品琳瑯滿目,吸引眾多游人駐足觀看。
“這里展示的既有傳統邢白瓷,也有年輕人喜歡的新潮產品。”邢窯文獻館執行館長楊朔說,他們將現代文創理念融入傳統邢窯陶瓷燒制技藝,陸續開發出瓷器盲盒、陪伴燈、刮痧器、茶具等文創產品,深受市場歡迎。其中,“太行千里”邢白瓷茶具榮獲河北省文創和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金獎。
楊朔研究河北瓷器文化十多年。在她看來,非遺和文創的融合并非簡單拼接。他們基于邢白瓷本身的文化要素和內涵,通過獨特設計將山水、中藥等特色元素融入產品制作,提升了文創產品的附加值。
這些年來,太行山沿線旅游產業迅速崛起。他們發揮當地邢白瓷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專題展覽、文化講座等研學活動,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的發展。
不僅古瓷器解鎖“新制法”,在第九屆省旅發大會邢臺主會場,多種非遺和泉文化跨界融合,讓非遺以鮮活姿態滲透到人們現代生活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來,用廣宗柳編技藝編織一條魚。”9月15日,在邢臺泉文化體驗中心非遺工坊內,指導老師孟何手把手地教2名學員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宗柳編技藝的制作過程。
孟何先將柳條放入泉水中浸泡10多分鐘,讓它們吸水變軟,再輔以錐子等工具進行編織,很快,一條造型別致的魚制作完成。
“業態混搭有利于創新消費場景、提升消費體驗,達到‘1+1>2’的效果。”孟何說,今年1月開業的邢臺泉文化體驗中心,不僅可了解邢臺泉域的地質成因、歷史變遷,還能現場體驗沙河皮影戲等6種非遺項目,成為市民和游客的熱門目的地。
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離不開平臺支撐。我省各地深化建設非遺工坊、傳統工藝工作站等,開展非遺技藝培訓,加強衍生品開發,撬動了消費新需求。
河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全省有12項非遺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3項。
第九屆省旅發大會上,張家口、邯鄲、石家莊等地積極舉辦文旅集市、文藝匯演等,搭建非遺項目“展示+銷售+體驗”服務載體,為游客提供了生動、直觀的文化體驗。
9月8日,作為第九屆省旅發大會張家口分會場重要活動,張家口非遺文創展銷市集在蔚縣舉行,蔚縣剪紙傳承人李治國帶著50多款蔚縣剪紙作品參加展銷。
蔚縣剪紙是享譽中外的民間藝術,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多年來,李治國一直堅持蔚縣剪紙制作工藝的傳承和創新,讓古老技藝煥發新活力。
“數字經濟時代,非遺的傳播和展銷呈現前所未有的活力。”李治國說,這次市集活動開通了直播通道,他創新開發的剪紙冰箱貼等線上線下銷售火熱。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非遺+旅游”已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
“非遺‘搬’進景區,讓旅途更有文化氣息。”武安市東太行景區相關負責人程曉說,在9月11日至13日舉行的第九屆省旅發大會邯鄲市分會場活動中,各類非遺文創產品在景區集中亮相,創新旅游業態,豐富旅游供給,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非遺和旅游牽手,激活產業新動能。這些年來,保定“太行非遺·水游直隸”、石家莊非遺購物節等活動的舉辦,讓非遺通過旅游市場走進千家萬戶。
多元業態混搭,煥新非遺太行。以旅發大會為抓手,我省促進非遺和旅游深度融合,積極發展非遺體驗游,全力打造具有河北辨識度的太行文化IP矩陣。(河北日報記者 貢憲云)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