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盧偉麗
這里曾經處于當年長城抗戰沿線日軍制造的“千里無人區”。在大山深處躲避日寇的村民們,傾其所有、盡其所能支援八路軍。他們留下的感人故事,至今還在當地流傳——
抗日戰爭時期,王廠溝是冀東軍分區駐地。郭明明攝
1943年初秋,本該是莊稼成熟的時節,燕山深處的廣袤田野里卻是荒草叢生。一天,山腳隱蔽處一小片長勢喜人的谷子地里,一位年輕的農婦正低頭忙著掐谷穗。她叫蔡玉珍,當時,她的丈夫李西云正扛著一口袋谷穗去附近的碾道準備碾米。蔡玉珍不經意抬頭向遠處望了望,不禁大驚失色。
不遠處,一隊搜山的日本兵正向她走來。怎么辦?李西云如果被發現,八路軍戰士們的口糧可就沒了著落。蔡玉珍急中生智,指著與丈夫相反的方向大喊一聲“那邊有八路”。日本兵立刻向她指的方向張望。霎時,她貓腰鉆進了山里的灌木叢。另一邊,李西云三步并作兩步跳進旁邊的河道……
為了傷員,咱舍命也得上
百歲老人李西凡回憶80多年前的往事。郭明明攝
“小時候,母親常跟我說那時全仗著年輕啊。”2025年7月4日,承德寬城滿族自治縣王廠溝村,61歲的村民李井印坐在老屋的鍋臺旁向記者講述這段往事。掐谷穗的這對夫妻正是李井印的父母,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去弄糧食,是為了給住在家里的八路軍傷員熬小米粥。
故事還要從82年前的一場伏擊戰說起。1943年5月13日,日軍一個中隊來王廠溝“掃蕩”,八路軍冀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李中權在王廠溝設伏。經過十幾小時的激戰,一舉殲滅日本關東軍101師團春田中隊150余人。
戰斗從清晨開始,直到天黑,槍聲才漸漸停止。八路軍大獲全勝,王廠溝的村民們心里樂開了花。但是大家顧不上慶祝,轉而忙著搶救傷員,含淚掩埋犧牲的戰士。
李井印的父親李西云是王廠溝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他組織民兵把八路軍傷員抬到村民們“貓山”的窩棚里,婦女們則忙著照顧傷員。
坐在老屋的鍋臺旁,李井印講述他的父親母親照顧八路軍傷員的故事。郭明明攝
“貓山”,是王廠溝村民反抗日軍“集家并村”政策想出來的辦法。1942年開始,日軍在寬城全面推行“集家并村”政策,將王廠溝劃為“無人區”,強迫村民離開家園到“部落”(也稱“人圈”)里居住。王廠溝的共產黨員和多數革命群眾堅決不進“部落”,轉移到深山“貓山”抗日。
“那次我家‘貓山’的窩棚里擠了七八個傷員,沒有多余的地方,父親和母親就住到窩棚外面,母親負責給他們換藥、做飯、洗衣,家里僅存的一點糧食也都留給了傷員吃。”李井印說。
為了給傷員弄到藥,李西云帶著民兵白天出發,翻過三座山,到達設在孟子嶺的“部落”。他趁夜里沒人偷偷翻墻進去,找到認識的老鄉買到藥,再趁著天還沒亮偷偷翻墻出來往回趕。
在村民們的悉心照料下,大部分傷員相繼康復回到部隊,但還有少部分重傷員需繼續休養,李西云家也有兩個重傷員還沒有歸隊。然而,到了8月底,家里斷糧了。
“母親說,咱們不吃糧可以,但傷員不吃糧身體咋能恢復呢。他們就商量著下山去找糧。”李井印說,當時日軍在王廠溝搞“三光”政策,把能看見的青苗都割了,李西云和蔡玉珍在山腳發現了日本人漏下的一小片谷子地,可就在兩人歡歡喜喜掐谷穗時卻遇到了日本兵。
李井印說,當時父親正發著高燒,雖然在敵人的眼皮底下逃脫,但上衣還是被子彈打了一個洞。
“那天父母一直藏在山林里,等敵人撤了才出來。他們把散落在碾道被敵人踩過的谷穗撿起來,用碾子碾下谷粒,拿回家用小火烘干,碾出小米。傷員們這才喝上了香噴噴的小米粥。”李井印說。
我們都是八路軍的“耳朵”
對王廠溝的村民來說,李西云和蔡玉珍照顧八路軍傷員的故事并不稀奇。那個年代,王廠溝村幾乎家家都住過八路軍。
“1941年到1943年,八路軍經常來,每家都有和八路軍相處的暖心故事。家里有兩間房的騰出一間來,有三間的騰兩間。”村里的百歲老人李西凡說。他清楚地記得村里人輪流給八路軍站崗的情形:“莊里莊外站崗的人不少,我們都是八路軍的‘耳朵’。我那時不到二十歲,站過很多次崗,得防著日本人偷襲,不能讓他們把八路軍打了啊。”王廠溝村頭的核桃樹下,燦爛的陽光穿透樹葉的間隙留下斑駁的光影,李西凡坐在陰涼里瞇著眼睛回憶起往事。
關于站崗放倒樹的故事,村民劉廣士曾聽父親講過。“那時候八路軍一來,村民們就輪班站崗放哨,一直到十幾公里外的孟子嶺,都有人站崗。如果有敵人來,在山頂上站崗的人就放倒‘消息樹’,離他最近的崗哨看見了也放倒‘消息樹’,這樣一個接一個,消息很快就傳回村里。”劉廣士說。
在那個條件異常艱苦、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很多戰士的軍衣、軍鞋也出自王廠溝婦女之手。李井印的母親蔡玉珍就曾多次組織村里的婦女做軍衣軍鞋。“我母親說,任務緊的時候,姐妹們白天晚上地忙個不停。晚上熬夜做軍鞋,可弄不到煤油,煤油燈成了擺設,只能用松明子借亮。松明子煙大,做一夜軍鞋,臉和鼻孔被熏得黑乎乎,但沒有一個人說苦說累。”李井印說。
他們說過的話都實現了
王廠溝的百姓為啥這么掏心掏肺地支持八路軍?
“因為八路軍好呀。”好在哪?除了打日本鬼子,幫村民挑水、干農活,村民劉廣文的母親還給他講過一段往事。
1943年深秋,日軍來“掃蕩”,劉廣文的母親一家和住在家里的八路軍戰士一起藏到山洞里。夜幕降臨,望著山下被燒毀的房子,劉廣文的母親和大娘十分傷心,忍不住哭了起來。
“當時,戰士們安慰她們說:‘鄉親們,不要難過,日本鬼子馬上就要完蛋了。我們一定會打敗他們,建立咱們的新中國,自己當家作主。以后咱們蓋瓦房,還要住樓房,到時候種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我母親和大娘聽了這些話,心里亮堂起來。”說到這,為冀東抗戰紀念館做了20年義務講解員的劉廣文激動地提高了聲調:“這話說完才過了兩年,1945年,日本鬼子就被我們趕出了中國。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年八路軍說的話都實現了。這說明啥?說明只要跟黨走,就一定能走向勝利,過上幸福的日子。”
冀東抗戰紀念館。郭明明攝
夏日的午后,陽光明媚。冀東抗戰紀念館門前,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孩子來參觀。80多年前軍民同心抗日的故事和他們不屈的精神在新時代被銘記、傳承。
今日王廠溝
綠意蔥蘢的紅色村莊
80多年后,王廠溝已經變成了綠意盎然的美麗村莊。郭明明攝
山路蜿蜒,但平坦通暢。7月4日,記者驅車從寬城滿族自治縣縣城出發,約50分鐘,來到王廠溝村。干凈的街巷,潺潺的流水,整潔的農家小院,在植被茂密的大山深處,綠意盎然的王廠溝村美麗而宜居。
在王廠溝“冀東軍分區駐地”石碑旁的小廣場上,各種健身器材一應俱全。茂密的大核桃樹下,村里的老人在嘮嗑。
王廠溝村黨支部書記劉廣元告訴記者,王廠溝村由王廠溝大莊、棒山溝、棒槌崖等6個自然村組成,目前柏油路早已通到每個自然村,村內的道路也都實現了水泥硬化。雜糧、板栗、山楂、核桃成為村民們重要的經濟來源。
在棒山溝自然村,莊嚴肅穆的烈士紀念碑前有一束鮮花,是來參觀的游客放的。旁邊的冀東抗戰紀念館內,80歲的義務講解員劉廣文老人滿懷激情地為大家講述抗戰故事。
“作為冀東抗戰遺址,王廠溝村每年都有上萬人來參觀。未來我們還計劃修復冀東軍分區黨政軍機關、報社、醫院、兵工廠等舊址,將紅色文化與自然生態、民俗等旅游資源相結合,以紅色文化撬動綠色發展。”劉廣元說。
策劃:劉成群
監制:張文君 梁海濤
統籌:張洪杰 楊佳薇
審核:陳亞飛 張海音 李為華
編導:任利 盧偉麗 郭明明
攝制:郭明明 張李昊 朱榮琛
插畫:王嵐 齊媛媛 曹旭 朱榮琛
鳴謝:中共寬城滿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