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水相連、自然相近。協同發展八年間,三地深化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綠色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由本臺聯合北京廣播電視臺、天津海河傳媒中心推出的系列報道《踔厲奮發 共譜新篇》,今天來看:聯建聯防聯治,共享碧水藍天。
視頻
↓↓
北京廣播電視臺記者 馬薔:
我是北京廣播電視臺記者馬薔,我現在是在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這里也是空氣質量監測的"智慧大腦"所在地,北京在全面治理PM2.5的同時,也是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完善的揮發性有機物監測體系。
2020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建立了基于新一代衛星搭載的傳感器數據獲取及處理技術體系,初步實現了甲醛等污染氣體遙感動態監測。
由點及面,近年來北京市連續實施了16個階段大氣污染控制措施、清潔空氣五年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和"一微克"行動。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王書肖:
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北京市的大氣污染源排放,實現了空氣質量的改善,同時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天津海河傳媒中心記者 郭陽:
我是天津廣播電視臺記者郭陽,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新天鋼聯合特鋼有限公司,我手里拿的這本是我市馬上要實施的鋼鐵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這個新標準將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進一步收嚴,要達到鋼鐵行業最低排放限值。
破題京津冀區域聯防聯治,2020年天津打破"鋼鐵圍城",僅保留4家鋼鐵企業,同步實施超低排放改造。今年,天津鋼鐵行業的新地標實施在即,對于排放限值要求更加嚴格。
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處長 王文美:
實際上京津冀三地的環境保護標準體系的水平,同步有了一個穩步的提升,我們天津市的重點行業它的管理水平、污染物的排放績效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天津市還在加快建設736平方公里綠色生態屏障,串聯構建京津冀生態大系統。截至目前,天津一級管控區內林地面積達18.86萬畝,森林綠化覆蓋率提升至26%,藍綠空間占比高達65.1%。
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現場指揮部辦公室主任 邊偉光:
隨著森林面積的不斷增加、綠地不斷擴展,到"十四五"末我們京津冀環首都的東部的生態屏障將更加完善。
河北廣播電視臺記者 蘇杭:
我是河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記者蘇杭,桑干河與洋河在張家口懷來匯成永定入京畿,而我身后就是永定河流入北京的最后一個斷面。圍繞這個永定河入京的關鍵節點,河北與北京在周圍搭建起了多重監測系統,為永定河水環境持續改善保駕護航。
河北省張家口市生態環境局監測科科長 趙海銀:
我們張家口市在永定河流域設置了6個水質監測站和3個手工監測點,所有監測數據實時上傳和分享,為永定河流域協同治理提供了數據支撐。
以協同監測體系建設為代表,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在此流域逆鋒起筆??匚矍逵?、生態修復,讓永定河在2021年實現了865公里河道首次全線通水入海。
而從永定之濱放眼大河之北,河北深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持續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
錨定首都"兩區"建設:張家口與北京統籌推進重大生態工程項目建設,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的39%提高到50%,水源涵養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不斷提升。
筑牢京津生態屏障:2021年,河北以京津水源涵養區、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上游為重點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238.77平方公里;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三級調研員 劉蕓蕓:
在全國率先完成了鋼鐵、電力等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率先全面淘汰35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等五個率先行動,為整個區域的污染物排放降低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山水相連,休戚與共。京津冀協同發展八年間,三地打破地域藩籬,在一張圖總體布局下,京津冀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分享一片藍天:持續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合治理攻堅,2021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58%;
共守一泓碧水:開展跨界河流上下游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協作,密云水庫上游潮河、白河和引灤入津工程上游黎河、沙河出境水質均保持在地表水Ⅱ類及以上水質;
同擔一份責任:加強生態保護協同立法,《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自2020年5月1日起在京津冀三地同步實施。
河北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二處處長 史衛華:
從傳統的"各掃門前雪"到抱團合作、尋求共贏,京津冀三地攜起手來,深化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讓生態共建共享的步伐更加堅實。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8年來,京津冀三地握指成拳、協同治理,一幅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牢記總書記囑托、貫徹新發展理念,我們要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奮力譜寫協同發展新的時代華章!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