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潮涌未來之城
——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一)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充滿深情、寄予厚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11次視察河北,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我們做好工作提供了強大政治引領和科學行動指南。
思想之光照亮奮進之路。即日起,河北日報推出《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系列報道,全面反映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重要講話精神,“十四五”時期進一步解放思想,奮發有為,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

近日拍攝的雄安新區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總部大樓。河北日報記者 劉光昱攝
創新,是雄安向世界遞出的一張最閃亮名片。
設立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決策、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三次視察雄安,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領航指路、把脈定向。
篤行實干,不負囑托。省委、省政府牢記初心使命,致力于把雄安新區建設成為創新之城、魅力之城、未來之城。
勇立潮頭、奮楫前行。雄安新區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用創新的理念推進規劃建設發展各方面工作,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
拉框架、顯雛形、展五新、聚要素、上臺階……“十四五”期間,雄安新區拔節生長、日新月異,實現了從“一塊地”繪就“一張圖”到建起“一座城”的華麗蝶變,闖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十四五”期間,雄安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1%,累計完成投資工作量超10000億元。
■為“新”而來,“三座城”同生共長
未來之城,為“新”而來。雄安新區的“新”,是與生俱來的烙印。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兩個新城,形成北京新的‘兩翼’”,建設雄安新區是“城市發展的新選擇”。
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雄安新區既立足解決當前問題,又著眼長遠發展大計,成為加快構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一環。
“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后再開工建設”。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雄安新區面向全球“開門編規劃”,集結60多位院士、國內外200多個團隊、3500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最強大腦”共同破題。
始終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雄安新區積極探索建立科學高效適用的規劃設計機制,形成了全域覆蓋、分層管理、分類指導、多規合一、深度融合的高質量規劃體系。
近日,走進雄安新區東西軸線現場,200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土方回填、鋼筋綁扎、模板搭設、混凝土澆筑……
東西軸線貫穿起步區五個組團,全長24.838公里。這條交通的大動脈,是雄安“一方城、兩軸線、五組團”城市整體風貌骨架的重要構成。
放眼軸線兩側,國貿中心項目“生命之樹”的樹冠已經“長”成,“金蘆葦”造型的首批疏解央企中國中化總部大樓已投入使用,承接疏解的金融島站周邊一體化開發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一座新城,在日夜兼程的拼搏奮斗中拉開框架。截至目前,新區開發面積覆蓋近215平方公里,5300多棟樓宇拔地而起。
白洋淀碧波蕩漾,飛鳥翔集;千年秀林郁郁蔥蔥,綠意盎然;街角游園精致生動,清新宜人……行走在未來之城,一幅藍綠交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畫卷徐徐展開。
“先植綠、后建城”,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開始。數年來,雄安新區已累計造林48.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新區設立前的11%提升至35.1%。白洋淀淀區水質從2017年的劣Ⅴ類提升并穩定保持在Ⅲ類,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在雄安,抬頭不見“空中蜘蛛網”,低頭不見“馬路拉鏈”,開車過路口不“卡頓”……這些舒適感的背后,是地上、地下、云端“三座城”同生共長的成果。
先地下,后地上。雄安將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等市政管線集中“收納”到地下綜合管廊,并可實現實時查看、無人巡檢、智能處置,目前已累計鋪設160公里。
在雄安,每一粒沙子都有自己獨立的IP地址。
小巧可愛的智能網聯巴士穿梭在大街小巷,“城市大腦”日處理數據超200億條……雄安新區創新探索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云上雄安”觸手可及。
■創新驅動,產業創新要素加速集聚
改革的基因一旦扎根,創新之潮便會奔騰不息。
2023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雄安新區考察時強調,要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各領域改革開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創新試點示范項目在雄安落地,努力建設新功能、形成新形象、發展新產業、聚集新人才、構建新機制,使雄安新區成為新時代的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
“匯創新、謀賽道、聚產業”。圍繞創新驅動,雄安新區全力打造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搭建一流創新平臺,開辟若干產業新賽道,開展主體孵化與成果轉化,系統化實現產業加速集聚,營造“產學研金介”良性互動的產業創新生態。
10月22日,藍箭鴻擎(雄安)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衛星智能制造中試基地正式落成,首顆“雄安造”衛星——“雄安一號”(鴻鵠技術驗證星)完成生產下線。這標志著雄安新區空天信息產業從布局邁向實質性產出階段。
以中國星網、中國時空為牽引,雄安新區把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產業作為基礎性、根本性產業,匯聚了空天信息領域企業63家、創新平臺7家,推動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在雄安注冊成立。
“把積木放進盒子里。”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三層展廳,梅卡曼德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機器人下達指令。去年9月,這一全球AI+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的獨角獸企業簽約落戶雄安新區。
中關村,中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雄安新區,拔節生長的國家級新區——雙向奔赴的牽手結出累累碩果:運營兩年多來,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成功引進210余家科技型企業,集聚創新人才超1900人,新增知識產權380余項。
始終把人工智能作為新區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雄安新區以垂直大模型和行業應用為重點方向,加快聚集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要素,目前已落地雄安百信、雄芯科技、眼神科技、穩準智能、梅卡曼德等60余家企業,初步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五年來,雄安新區創新平臺頻繁上“新”,創新鏈條不斷延展。科創中心、中關村科技園高質量運營,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產業園、雄安高新區等七大創新服務平臺揭牌成立,雄安綜保區順利獲批并封關運作,31棟主題樓宇協議入駐企業707家,產業發展“門對門”、科研創新“上下樓”的生態逐步形成,高端高新產業加速聚集。
五年來,雄安新區創新創業氛圍逐漸濃厚,空氣中充滿創新味道。科技·人才·創新周、百所高校雄安行、百家科研院所雄安行、千名企業家雄安行、萬名大學生雄安行……雄安成為年輕人“放下行囊、成就夢想”的一方熱土,累計發放雄才卡1.6萬余張。
■場景創新,讓城市擁有幸福的溫度
近兩年來,有一個詞在雄安熱度空前:場景。
中醫望診儀、人工智能天氣預報模型、行動靈活的六足機器人……走進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科創園二樓體驗中心,數百項創新技術和產品展開“智慧比拼”,科技造福人類的夢想照進現實。
匯未來技術,聚未來產業。搭建科技、產業、金融、場景緊密對接平臺,場景匯推動前沿技術、科技創新產品在雄安乃至全省孵化轉化,省委、省政府創新打造未來之城場景匯,迄今已成功舉辦兩屆。
雄安新區建設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就叮囑:“我們可不是為了一個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好生活。”
當創新場景走進工作生活,未來之城便有了幸福的模樣。
走進雄安新區政務服務大廳“京雄同城化”專區,“云”窗口幫辦人員丁思佳正通過“北京副中心政務服務平臺”,與北京經開區審批人員遠程視頻對接,線上傳材料、核對信息……幾個簡單步驟,在雄安的企業不用跑北京,就能享受到“同質同效”的服務。
這樣的場景,在雄安屢見不鮮。聚焦“高效辦成一件事”“零障礙辦好每件事”,雄安新區通過深化制度創新、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模式,為精準服務疏解、引領科技創新持續注入強勁動能,“雄安服務”金字招牌越來越亮。
“建設好雄安新區,重要的是銜接好安居和樂業,讓群眾住得穩、過得安、有奔頭。”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至今銘記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回遷百姓的心中。
“再過段時間就要正式開張了,到時候有需要修改的衣服,隨時來找我。”近日,在容東片區龔莊社區便民工坊,回遷居民袁金華一邊安置縫紉機、包邊機等設備,一邊熱情地招呼聞訊而來的老街坊。
便民工坊采取“社區提供場地、商戶低價服務、居民便捷消費”運營模式,既為小微服務者解決了客流少、場地貴的現實難題,也滿足了居民小修小補類的高頻剛需。
便民工坊、“小院會客廳”、大碗茶影院……雄安新區創新發起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探索出一條政府引導、社會主導、居民受益的可持續路徑。
“球進啦!”傍晚,雄安新區容東片區春明北社區璟學庭三區旁的小型足球場上,居民張東磊和朋友們展開一場足球對決。
球場旁邊,就有一處便民直飲水點。“家門口就有足球場,渴了隨時能喝上直飲水,真是為我們運動愛好者量身打造的。”張東磊說。
小型足球場、街頭直飲水、林蔭停車位、15分鐘生活圈……從細微之處入手,下好“繡花”功夫,雄安新區持續打造“妙不可言”創新場景,讓城市有高度更有溫度,成為新時代宜業宜居的“人民之城”。
當前,是雄安新區轉向城市、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現代化城市,雄安新區將持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交出更為優異的答卷!(河北日報記者 解麗達 曹錚 見習記者 康曉博)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