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加強生態建設,樹立生態優先意識,建成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探索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態興市、生態強市的路子?!?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張家口考察時指出。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我市始終把首都“兩區”建設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牢牢抓在手上,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增綠、凈土”四大行動,首都“兩區”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張家口綠色發展步伐加快。
藍天凈
草原天路、康巴諾爾、察汗淖爾、庫倫淖爾,一幅幅撲面而來的生態美景讓人心曠神怡;官廳水庫碧波蕩漾,汩汩清流從官廳鎮幽州村一路向南流入北京,潤澤兩岸;張北遼闊的草原上,風車和光伏板將大自然的慷慨饋贈轉化為“綠電”,跨過六百多公里的崇山峻嶺傳輸到京,點亮萬家燈火……張家口用綠水青山為筑牢首都生態屏障寫下生動注腳。
2022年,我市縱深推進首都“兩區”建設,開展工業企業、柴油貨車、揚塵面源等七個方面專項治理。全市P M2.5平均濃度降至1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1%,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位首次挺進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前十。
2023年天越來越藍。我市強化大氣污染源頭管控,實施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提升項目30個,推廣新能源汽車5684輛,完成潔凈煤保供29.8萬戶,全市P M2.5平均濃度18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八,是北方地區唯一連續5年進入前20的城市。
2024年藍天白云常駐。全市P M2.5平均濃度19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90.7%,預計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位列第12名,是北方地區連續6年唯一進入前20的城市。
碧水清

每年3月至9月,69歲的攝影愛好者孫一民都會來到懷來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拍鳥。孫一民對記者說:“我幾乎每個周末都來濕地拍鳥,這幾年拍到的鳥類越來越多,一些候鳥都快從‘旅客’變成‘常住居民’了,為啥呢?這里生態環境變好了嘛。”
近年來,我市聚焦水利項目建設,努力實現重大水利項目建設大干快上“加速跑”,強化洋河流域綜合治理,實施洋河流域生態修復,打造河湖示范亮點,舉全力護好我市碧水河湖,筑牢水生態環境保護屏障。
2022年,全市完成生態補水4.12億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9平方公里,新增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村莊1610個,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3.3%。
2023年水越來越清?!豆購d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護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正式簽訂,提標改造縣區污水處理廠7座,實施水生態環境保護項目17個,治理河道211.5公里,生態補水4894萬立方米,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優良率均為100%,水環境質量達到歷年來最好水平。
2024年河流淖泊長清。我市開展生態補水1.34億立方米,建成幸福河湖22條(個),永定河懷來段入選水利部優秀幸福河湖典型案例。國省考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優良率均為100%。蔚縣壺流河等3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完成驗收,壩上閃電河、康保康巴諾爾2處濕地獲評全省首批“鳥類天堂”。
林草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緊圍繞“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定位,全面加強森林和草原生態建設與保護工作,全市林業和草原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市務林人正為張家口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強市、換道超車的新路而努力奮斗。
2018年一年間,全市務林人把青春和汗水無私地揮灑在造林現場,全市圓滿完成600萬畝造林任務,一場張家口歷史上營造林規模最大、各項人力物力投入最多的“綠化攻堅戰”完美收官。
2022年,全市新增營造林108.8萬畝,治理退化草原20.7萬畝。2023年地越來越綠,新增營造林108.7萬畝,治理退化草原20.3萬畝,沽源葫蘆河、蔚縣壺流河、涿鹿桑干河濕地保護修復項目提前完工,察汗淖爾、安固里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有序推進,8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植被繁茂、候鳥翔集,張垣大地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北國風光。
2024年,全市林草系統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全市完成營造林128.1萬畝、治理退化草原76.5萬畝;成功創建17個省級森林鄉村,超額完成既定任務;大力發展經濟林、林下經濟、種苗花卉和森林旅游產業,新增和提質增效經濟林10萬畝、林下經濟2.1萬畝、設施花卉10萬平方米。全市綠色底蘊濃厚,創建“無廢細胞”400個,修復歷史遺留廢棄礦山8422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0平方公里。全市單位G D P 能耗累計下降26%,超額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在全國工作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趙彩芬)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