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生命在于流動,流經之處所形成的濕地風貌與其相伴而生,孕育著一方水土,潤澤著一方百姓。在永定河流域,她的嬗變不僅脈動在“水”的蜿蜒流淌中,還蘊藏在一片片廣闊而靈動的大美濕地間。這背后是一場浩大的、接續的、系統的綠色革命。
伴隨著濕地保護和修復的綠色工程,濕地的功能日漸恢復,作用日益突顯,生態效益帶來了經濟效益,經濟效益推動了一域發展。
如今,永定河之美,被時代重新定義。

治理與發展的深刻變革
桑干河、洋河是永定河的重要支流,最終匯入官廳水庫。作為華北地區重要的生態走廊,兩河沿岸濕地資源豐富,尤其每年春秋,數以萬計的候鳥途經遷徙,天藍、水清、草綠、鳥集的圖景,組成了一幅流動的生態畫卷,用另一種方式講述著沿河流域的四季更迭,生態蝶變。
身后卻是一場治理與發展的深刻變革。
“曾經,河道、沿岸雜草叢生,采砂無序開挖嚴重,由于村莊距離河流較近,岸邊生活垃圾成堆,生活污水常常被倒入河中,泛著惡臭,環境真的是臟亂差。和眼前的碧水綠岸、候鳥翔集相比,變化簡直就是脫胎換骨。”作為涿鹿縣濕地治理的參與者與見證者,該縣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股股長劉慶龍總會不自覺地感嘆。
2016年國家發改委聯合多部委印發《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將治理范圍擴展至全流域;2018年,京津冀晉四省(市)政府與中交集團組建永定河流域投資有限公司,開啟永定河全流域系統治理。涿鹿成為治理中關鍵一環。
“當時,全縣開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流域生態環境攻堅戰,濕地治理同步推進。”劉慶龍感慨良多。
嚴格查處采砂、開荒等各類型破壞濕地非法行為;種植香蒲、蘆葦等適宜濱河地帶生長的植物,固堤護岸,凈化水質;對河岸帶采取自然生態型治理措施,恢復受損河灘地……一系列治理工程構成了一套組合拳,在桑干河、洋河流域接續推進。
而治理從來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一蹴而就,是要全方位、系統性的統籌,要樹立一盤棋思想,從大處著眼,于細節處著手。
涿鹿縣在濕地治理上從初始就邁出了“協同步伐”。初期創新構建起氣象、環保、林草三部門間的數據共享機制,有效聯動,為各方推動工作提供了有力數據支撐,至今都發揮著積極作用。近年來,該縣持續聚焦生態修復和水源涵養,構建永定河綠色生態廊道,更是將山水林田湖草的保護和修復治理工作一體化推進,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在桑干河綜合整治工程、沿河重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城鎮雨污分流等工程的實施后,桑干河水生態環境進一步提升,出界水質主要指標穩定地表水Ⅲ類標準,2024年斷面水質主要指標年均達地表水Ⅱ類標準;永定河生態補水工程實施后,桑干河徹底告別斷流歷史,地下水位與去年同期相比回升0.6米。同時全域嚴控地下水開采、開發,關停自備井,發展高標準農田。多管齊下,河道徑流量、穩定性和自潔力大大提升,進而反哺了濕地生態,豐富了生物的多樣性。如今,這里河流型濕地面積達到406.99公頃,生態系統質量改善顯著。
穿越時間隧道,當年,與桑干河一脈相承的永定河流域生態狀況別無二致,官廳濕地面積逐年萎縮,環境破壞嚴重。
“濕地及河湖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水里,根子在陸上。我們緊緊抓住入河污染管理這個‘牛鼻子’,以入河河流、入河排污口等重點,構建起全鏈條、多層級的污染防治屏障。”懷來縣林草局濕地中心主任王圣杰如是說。
治理思路同樣清晰。開展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在生態領域率先突破的著力點,也是推進首都“兩區”建設的具體體現。
這些年,懷來縣在濕地公園建設中,通過京冀密切協作開展環庫水源涵養和保護,凈化入庫口水質,對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采取生態補水、水系連通等技術措施,開展退耕還濕、退耕還林、人工濕地等工程,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加速……官廳水庫北岸實施的濕地公園水源涵養一期工程,水庫上游永定河區域開展的永定河水質凈化一、二、三期工程以及濕地生態修復工程,累計完成濕地修復38.7平方公里,“地球之腎”逐漸煥發生機。
“我市為加強懷來官廳水庫濕地保護,2019年出臺《張家口市官廳水庫濕地保護條例》。該條例也是全省第一部關于濕地保護的地方立法。”市林草局濕地野保中心主任王樹凱說,后懷來縣發布多個管理辦法,使濕地保護工作有章可循。同時成立“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事務中心”,對濕地范圍內的野生動植物、各類設施等進行常年巡護……
在我市,“拱衛首都、輻射京津冀”的濕地保護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保護與修復雙向賦能
旭日帶著些許涼意睜開了雙眼,朝陽灑向靜靜流淌的桑干河,粼粼波光迎接來嶄新的一天。河北涿鹿桑干河國家濕地管理中心主任楊國慶和同事照例拿好相機、望遠鏡,駕車駛向桑干河沿岸,開始了又一天的濕地巡護。這條路他們走到了第七個年頭。“看,那兒是一只鳳頭鸊鷉。”楊國慶指向水中,不禁提高了聲調。從7年前的“識鳥小白”到現在的“辨鳥專家”,如今每發現一只候鳥,他還會興奮不已。用他的話說,以前為了工作逼著自己去認鳥,現在是真的愛上了鳥,一天不巡護總覺得缺點兒啥,一天不拍著鳥就不舒服。
一上午時間,他們三組巡護隊要對縣域內桑干河、洋河沿線濕地上的界碑、界樁、宣傳牌等基礎設施,候鳥種類、數量及非法傷鳥、捕魚、割草等行為進行巡查。巡查后還會將信息和照片整理歸檔形成每日的巡護日志。從2018年以來,這樣的巡護日常每年不少于270天,這樣的巡護日志已經記錄到了第28本。
都說候鳥的增加是濕地生態向好最直觀的體現。翻開楊國慶的巡護日志,其中一個個變化的數字和一張張生動的照片拼湊出這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圖景:2022年秋天,境內首次出現上千只天鵝途經停留;2024年3月26日,首次拍攝到上千只灰鶴在桑干河濕地公園棲息,現在這批“客人”冬天已經常住了;2025年4月,濕地公園首次監測到18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種群活動……如今,濕地公園內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由開始的一種增加至七種。
這是多年來涿鹿縣打響保護和修復濕地生態環境戰役進行時的一個縮影。
2017年,河北涿鹿桑干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以桑干河和洋河河道為主體,形成南北長43公里、東西寬12公里的生態廊道,總面積1364.7公頃,其中濕地面積674.49公頃,濕地率達49.42%。立足區域范圍內的濕地資源特點,將其集中起來統一治理,這種方式更有利于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目前,濕地公園劃分為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五大功能區,不斷豐富著濕地內涵。依托日益完善的景觀帶,這里成為涿鹿縣新的地標和會客廳,不僅當地居民平日有了休閑娛樂的新去處,每年還吸引著大批慕名前來的外地游客打卡游玩。為了“不要讓它們只活在書本里”,去年這里開展起研學活動,在近距離接觸濕地中,將保護理念植入每位涿鹿人的尋常生活。
可持續的治理方式和亮眼的治理成果,同樣在官廳濕地閃耀。
官廳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候鳥遷徙過程中的重要中轉站,豐富的食物資源及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吸引了天鵝、鴻雁、豆雁等數萬只候鳥在這里停留補給。市林草局濕地野保中心主任王樹凱介紹,目前,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的野生鳥類由原來的169種增加到192種,監測記錄到的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共40種。野生植物由原來的106種增加到358種。“鳥兒是生態環境最敏銳的‘偵察兵’,從開始的三三兩兩鳥類,到現在成群成片,可見生態改善成效明顯,這里成了動植物的家園,我心里的‘動植物百科全書’也越來越厚了。”
“看,那是黑鸛,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在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循著講解員王亞寧的聲音,游客將視線投向一面智慧大屏,只見數十只候鳥不斷躍動,它們身上顯示著一串電子編號。“這是紅外觀測設備,可以清楚地辨別鳥類,新‘朋友’來了,能一目了然。”
為進一步提高濕地保護效果、濕地修復科技含量,懷來縣采取多種措施對永定河及官廳水庫濕地的水質、土壤等環境因子和野生動植物進行系統、實時監測,實現了濕地保護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與精細化。

增收興業的綠色財富
濕地煥新,換來更多可能。生態向好,紅利不僅局于“綠水青山”,正轉化為促增收、興產業、助發展的“金山銀山”。
在涿鹿,“濕地+”的饋贈延續到了餐桌。
眼下,正是涿鹿縣現代林果科技示范園蘋果大批上市的旺季。一進果園,撲鼻的果香直沖鼻腔。選果車間內,工人們正加緊分揀、裝箱。“咱們這兒土肥、水好,種出來的水果香甜可口,市場認可度非常高。這批訂單是本地超市的,那批是唐山的,還有運往北京的,這幾年出口量也不少。”該示范園負責人邢旭東忙個不停。他告訴記者,示范園2017年投建,目前蘋果樹有4萬棵,桃樹3000余棵,梨樹約2000棵,這兩年陸續進入盛果期,去年水果總產量75萬斤,預計今年產量超100萬斤。
良好的生態環境猶如沃土滋養著企業,同樣,企業也在用綠色的發展方式賦能著這片熱土。示范園堅持“科技興林”,由北京林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提供技術支撐,安裝了田間自動化氣象站;在栽培方式上,選用目前最先進的高紡錘形栽培模式;肥水管理上,采用先進的一體化數字控制灌溉設備,實現了節約化澆水、精準化施肥。
在果園里,記者碰到了正在忙做的66歲村民楊勝斌。說起這些年的增收賬他喜上眉梢,“示范園建設流轉了我3畝土地,一畝地一年租金800元,平時我還能到這兒打工,一個月工資2000多元,干10個月能掙兩萬多,一年下來收入就有3萬元。現在守家在地掙兩份錢比之前出去找活兒合適多了。”
林果種植之路含金量更足,還是一條鄉村振興之路。該示范區流轉當地界牌梁村土地800畝,累計帶動當地群眾增收1200多萬元。
在懷來,對“綠水青山”的解讀同樣踐行于綠色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融合中。
老君山腳下,懷來縣桑園鎮夾河村,因洋河和桑干河兩大支流在該地匯合而得名。向村北走不遠,尋高地遠眺,兩河一路奔淌在一處三角地合流,一同形成永定河之源頭。汩汩河水,終流入官廳水庫。
沙質土壤,充沛的水資源,獨特的盆地小氣候,晝夜溫差大,成為當地葡萄產業發展的最優稟賦。
夾河村黨支部書記高峰軍的“朋友圈”里,葡萄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從葡萄掛果到修剪再到成熟采摘,仿佛一部葡萄養成記,在線網友不少是他的客戶。“今年收成很好,8月初早熟葡萄上市,銷量不錯。這幾天馬奶葡萄上市,順豐第二天就能到,市區當天達到。”從剛開始的單一銷售到現在的采摘、文旅、研學多業態發展,夾河村正成為桑干河流域上的富農新名片。
官廳濕地孕育著這里得天獨厚的葡萄種植與葡萄酒釀造產業。該縣在壯大綠色經濟中,積極推廣綠色種植技術,提高葡萄品質的同時,有效保護著這泓碧水;葡萄酒企業采用先進生產工藝和設備,降低能耗和排放,守護著這片藍天;采摘節、文化節等活動,串聯起葡萄產業與文旅產業,擦亮著這張名片。 (韓潔 臧波 攝影 武殿森 通訊員 郭穎暉 楊磊)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