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氣炎熱且降雨頻繁,蚊蟲進入快速繁殖期,我國南方個別城市發生基孔肯雅熱輸入疫情引發關注。記者從市疾控部門獲悉,根據病媒生物監測數據顯示,我省范圍內,我市、承德市目前未發現白紋伊蚊,其他地市雖有分布,但密度較低,低于基孔肯雅熱傳播閾值。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蚊媒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即“花斑蚊”)傳播,與登革熱傳播途徑高度相似。白紋伊蚊在蚊子大家族里占比不高,只占所有蚊子的1%左右,在叮咬基孔肯雅病毒感染者后,經過2—10天的外潛伏期,病毒在其體內繁殖、唾液腺內增殖后,再去叮咬健康的人,病毒就會伴隨它的唾液一起傳染給被叮咬者,從而造成他人的感染。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熱,典型臨床特征為突然發熱,經常伴有嚴重關節痛,尤其影響手腕、踝關節和指趾等小關節。皮疹、肌肉痛、乏力等也較常見。大多數人一兩周內恢復,但部分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更久。
市疾控中心專家表示,基孔肯雅熱可防可控可治,且無人傳人跡象,公眾不必擔心通過日常接觸或空氣傳播等方式感染此病。預防該疾病與登革熱的核心相同,需從源頭消除蚊蟲孳生隱患。雖然我市尚未發現白紋伊蚊,但預防工作不能松懈。預防白紋伊蚊,牢記個人防護五字訣。即“清”:每周“翻盆倒罐”,花盆托盤、廢舊輪胎、飲水機接水盤等不留死水,讓蚊子沒地方繁殖。“隔”:安裝紗門紗窗,睡覺用蚊帳。“遮”:外出穿淺色、寬松、長袖衣褲,減少裸露皮膚。“防”:選用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或驅蚊酯等的驅蚊產品,重點涂在腳踝、手腕、頸部等部位,每4—6小時補涂一次。“避”:晨練或傍晚遛彎盡量遠離樹蔭、草叢、涼亭等陰暗潮濕角落。(記者 胡程利 通訊員 張曉磊)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