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一條生命之河。
她發源于沽源縣小廠鎮西灣村,由九眼山泉匯聚一泓,向南一路奔流,經云州水庫、白河堡水庫,最終注入密云水庫。在密云水庫,白河與發源于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的潮河相會,出庫后匯合,水流一處、名合一家,名叫潮白河。潮白河流域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滋養著京畿大地。
作為潮白河的重要支流,首都北京的水源地,近年來,我市協同治理白河流域,全方位推進碧水保衛戰,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流域內的沽源縣、赤城縣共同繪就出一條日漸清晰的“人水和諧”發展新畫卷。
白河汩汩清流四季不涸,如大地血脈悄然搏動,開啟200公里赴京的壯闊征程。
從古老先民逐水而居的足跡,到今日京冀協同碧水保衛戰,白河之水始終是這片土地上生命與故事的無聲見證者。
擔當上游治理重任,全力構筑流域生態屏障。在這場碧水保衛戰中,我市以沽源、赤城為前哨,以系統思維編織護水之網,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傾力守護進京“源頭水”
在沽源縣小廠鎮西灣村的山野深處,九龍泉的九眼泉口正無聲噴涌,終年不歇,涓滴成流,匯成白河的初啼。
李立軍小心翼翼地掬起一捧清冽的泉水,那份澄澈沁涼直抵掌心,笑容突然在他黝黑的臉龐綻放,讓白河源的每一滴水都清甜是他的執念,也是他二十多年來為之奮斗的事業。
李立軍是沽源縣水務局橫向辦主任。作為一名老水務人,他親眼見證了白河流域治理前后的巨大變化,也深刻感受到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深層意義。
1997年,大學畢業后,李立軍被分配到沽源縣水務局,成為一名基層水利工作者。他至今記得,2000年前白河流域治理前的情形。“那時,白河源頭周圍一片荒涼,植被稀少,河道堵塞,河水經常斷流。”他說。
2000年隨著全國生態建設工程全面啟動,沽源縣決定在白河流域開展生態治理工作。
“技術人員踏遍了白河流域的每一條山溝,提出了治理河道、阻斷沙源、凈化水質、恢復生態的治理措施,編制了《沽源縣21世紀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項目第一期綜合治理任務90.43平方公里,工程總投資2568萬元。”李立軍回憶,在那個缺資金,缺技術的年代,大家硬著頭皮上,只為白河能早一天流動起來,清澈起來。他們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一期工程圓滿完成,新建水平梯田1.4萬畝,新筑護村護地壩18.1公里,新筑谷坊壩1099座,新修道路32.01公里,營造喬木林2.72萬畝……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強調要把張承地區定位為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2015年《河北省密云水庫上游承德、張家口兩市五縣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規劃(2015-2017年)》編制完成,201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簽訂了《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
在一個個利好政策支持下,沽源縣十年如一日,按照構筑首都綠色屏障“把泥沙鎖在沽源,把凈水送到首都”的總體思路,大力實施潮白河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工程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宜治則治、宜封則封,力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方針,科學地確定了“山截流、谷筑坊、坡改梯、灘布網、河攔沙、草披裝、喬灌混交、灌草間作”的治理模式,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全面治理。
一個個治理典型事例涌現——
位于小河子鄉東南部的大東溝小流域,曾經土質沙化、疏松,抗沖力差,屬輕度侵蝕區。2022年5月,沽源縣對該區域啟動小流域治理工程,11月全面完工,按照“山截流、溝設坊、植披被”的治理模式,完成綜合治理面積達1100公頃。項目實施后,區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70%以上,減沙率超70%,林草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超過80%。
在白河源頭的上游,全面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效果凸顯。小河子鄉境內生態溝渠、生態護坡、生態透水壩、沉砂池、生物滯留塘等建設工程逐一完成。項目負責人于秀國介紹,工程在“空間治水”上發力,包括上游的山、水、耕地、生態溝,如在山底、溝、耕地邊緣建設鉛絲籠壩,可以減緩水的流速攔截泥沙,起到水土保持等作用;建設表流濕地,通過一級級溢流壩把水隔開,讓水在河道里停留一周,讓泥沙沉降,同時,河道里種植水生植物進行水質凈化。該工程對白河源頭及上游近3萬畝農業面源污染進行了治理,進一步降低下游水自凈壓力,保障了水源地水質安全。
織密生態治水“一張網”
“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流經赤城境內的黑、白、紅河,占密云水庫來水量的53%,其中白河是主要干流。
從衛星地圖俯瞰,白河如一條淡藍色“傘柄”,連接著北京密云水庫。“傘柄”在“赤城”圈出一個藍色“愛心”,就是云州水庫。
站在43.15米高的主壩遠眺,發源于崇禮的馬營河與白河干流在此相擁,河面寬度驟縮至80米,從疏水涵洞落入副壩一側的白河河道,水起水落間完成了攔蓄、防洪的使命。
正值雨季,云州水庫管理中心主任康耀輝腳蹬高筒雨靴正在庫區巡河。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170平方公里,水面面積約4平方公里,一輛清草打撈船來往于岸邊與水面,將樹枝和水草運送到指定區域。通過日常清除水草與投放生態濾食性魚苗相結合的方式,水質得以凈化。
“云州水庫總庫容1.02億立方米,調洪庫容5368萬立方米,到下游的白河堡水庫共78公里,一年兩次向北京補水。”防洪和補水,水庫修建初衷得以一言概之。
從2004年至2024年,云州水庫集中向首都輸送優質水源4.4億立方米。今年4月份,云州水庫向密云水庫第29次生態補水1000萬立方米。
白河,在張家口境內流域面積5611平方公里,其在赤城境內流域面積達4040平方公里,以出境口以上計算河道全長141.9公里。
可以說,白河,源起沽源,成在赤城。
70年來,赤城縣為治理白河付出了無數努力。狠抓水土流失治理,強化水生態治理與保護,縱深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開展“四亂”清理整治專項行動……全力實現“清水下山、凈水入京”。
建設美麗白河不僅要一條干凈的河,更要一條生態的河。
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西溝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初現,兩岸植被蔥蘢,形成層林疊翠的生態屏障;疏通整治溝道后,水清河明,蘆葦搖曳,成為靚麗的景觀帶……
水保站股長趙振華在赤城縣水務局工作28年,走遍赤城縣每一條河溝。他介紹,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納入“首都兩區”建設規劃后,通過持續深化科學“治水”,赤城縣已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19.5平方公里、清理疏浚河道165公里、設立防護網41公里、建成的12條清潔小流域成為凈化河流的“毛細血管”。
“目前,我們持續開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等項目,不斷加大荒草地、稀疏林地、坡耕地、低標準梯田等工程建設力度,配置節水灌溉工程。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由2011年的1905.67平方公里,下降到2022年的1690.04平方公里。2012年至2024年,累計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381.26平方公里。”赤城縣水務局局長靳卓佳說。
水質是白河的命脈。
“做好白河水質保障,首要任務就是精準控源。”市生態環境局赤城縣分局水生態環境股負責人侯曉飛說。見到侯曉飛,他正在縣城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現場,今年他們預計將“一級A”的國家級排放標準提升為更高的“京標A”,通過技術手段和運營手段,實現水質降氮。目前,赤城縣共推進32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對白河、黑河干流兩側100米范圍內土地開展有機種植,現已完成1.35萬畝,力爭2年內實現2.7萬畝沿岸耕地種植結構調整達到全覆蓋,從源頭上削減農業污染輸入。
為進一步保持水質,赤城縣完成32條干支流、800余公里河道排查及110個入河排污口信息錄入,全部納入日常重點巡查范圍。依托8座小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2座國控站點,劃定重點鄉鎮監測斷面,構建精準溯源體系。目前,白河全年入京水質穩定保持在地表水Ⅱ類,年入京水量2億立方米以上,部分月份甚至達到Ⅰ類標準,真正實現了“多供水,供好水”。
繪就人水和諧“新畫卷”
白河源乃沽水之源,源頭由九眼山泉聚匯,故稱九龍泉。
在古代,傳說清康熙年間,康熙帝打獵從圍場回宮途經這里,人困馬乏,渴得難受,卻找不到可以飲用的泉水。困惑中,龍騎突發靈任,昂首奮蹄嘶鳴。突然間,幾處清泉開始噴涌,一解君臣饑渴之急,因此九龍泉被稱為“救龍泉”。
古有“神馬刨泉救皇上”的美麗傳說,今有尋根思源的北京人。
盛夏期間,白河源景區泉水噴涌、小河潺潺、花海爛漫,亭臺樓閣點綴其間,古韻幽然,眾多北京游客至此尋根溯源,這無聲的儀式,悄然接通了山水與人心,讓自然之景浸透了人文的溫度。
白河源景區于2023年7月建設完成一期項目并對外開放。全景區占地面積約66.7平方公里,以生態建設為依托,以母親河文化為底蘊,以自然休閑為理念,打造集“野、趣、諧、韻、承”為一體的特色郊野公園。
“景色美到讓人忘了呼吸,泉水如此清冽甘甜,大自然的饋贈,當地人的護佑,白河水潤京華,讓我們飲水思源、感恩感念。”來白河源景區游玩的北京人王女士感慨。
白河源景區位于草原天路東線腹地,這里山水相映,人水相依,生態環境逐年變好的同時,當地人也吃上“生態飯”。
小廠鎮黨委副書記藺偉偉告訴記者,依托白河源和草原天路的優質生態資源,鎮里打造的露營基地,前不久正式對外營業,同時引進的沙棘飲料加工廠已建成,正在進設備,預計今年10月投產。
李立軍說,近年來,各項生態工程建設成效顯著。昔日的荒山禿嶺、沙溝灘涂變成綠色海洋,山杏、樟樹、松樹、沙棘果樹等植被豐富,植好生態林,收獲致富果,尤其沙棘,其不僅防風固沙,采賣果實成為當地百姓增收的新路子。
同樣在赤城,依山傍水而建的“北京960康養小鎮”位于后城鎮赤壁丹霞之下。小鎮位于白河流域,自然山水資源豐富,東15公里接白河堡水庫、北京百里畫廊景區等,地理位置獨特,成為疏解非首都功能,打造的健康養生、健康養老、詩意旅居、文化創意等為特色的康養小鎮。如今,眾多京津老人來此旅居,享受健康生活。
優質的生態資源是最大的財富。赤城縣以“水”為切入點,大力發展“水經濟”,構建“水+ N”產業集群。
“赤城好水”品牌涵蓋天然水、果蔬汁、凍干粉、茶粉等豐富品類,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水美鄉村”建設,進一步加強河湖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溫泉、民宿、餐飲、賽事等特色旅游產業,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新活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水共生之景亦無言,卻以最深邃的默契彼此映照。(河山新聞記者 張鳳燕 臧波 通訊員 趙晨陽 王曉曦 王怡寧 攝影 武殿森 陳亮)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