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52.2萬人次!張北草原音樂節的“流量”與“留量”之道
音浪躍入曠野,心跳此刻同頻。7月27日晚,崔健一首《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將草原音樂烏托邦拉向尾聲,伴著淅瀝的小雨,在搖滾的嘶吼和揮動的旌旗中,2025張北草原音樂節落下帷幕。
樂章翻至2009年,搖滾的種子第一次在張北的土壤扎根,便創造了國內戶外音樂節的標桿,樂章續寫14屆,從開篇高潮到熱度不減,背后是戶外音樂節的現場魅力;是降雨天氣挑戰,傾全縣之力的保障助力;是放大“音樂IP”的文旅發力。這是屬于張北草原音樂節的“流量”和“留量”密碼。
因一場音樂節奔赴張北的熱愛密碼
張信哲、張薔、水木年華、動力火車等實力歌手用膾炙金曲掀起全場高潮,華晨宇、尚雯婕、白舉綱等新生代歌手以青春之姿點燃舞臺,崔健、黑豹樂隊、鄭鈞、張楚等搖滾領軍點燃搖滾不滅的態度,雨水沒有阻擋揮動的雙手,泥濘沒有停下踏破草皮的熱情,霓虹與音浪再一次點燃草原的夜幕...7月25日至27日,33組陣容強大的藝人樂隊,為觀眾奉上一場精彩紛呈的視聽盛宴,據統計,音樂節共吸引游客52.2萬人次。
今年的張北草原音樂節,既有萬人合唱、晚霞灑落碧空般不期而遇的浪漫,也有不在計劃內的“插曲”。從25日起,持續的降雨天氣,讓原生態的草原現場布滿泥濘,但當音樂在曠野響起,現場的魅力再一次升華。
“早就聽說張北草原音樂節是國內最大的戶外音樂節,這次慕名而來,我們第一次來,雖然天公不作美,遇到了雨天,場地泥濘,但是現場氛圍真的很好,自由廣闊,涼爽空氣好,這就是屬于戶外音樂節的魅力。”來自廣州的樂迷李女士跟著動力火車的歌聲揮動雙手。“接下來,我們還打算去天鵝湖,體驗一下騎馬,好好享受這次旅行。”李女士笑著補充。
為熱愛買單,為快樂投入。和李女士一樣,張北草原音樂節的樂迷們“為一場音樂節”奔赴張北的原因,是在涼爽的天氣追求不一樣的草原自由之旅;是感受音樂和草原的碰撞,與泥土接觸、隨人群歡騰,聽喜歡的歌,尋找釋放情緒的“閥門”。走過16年、14屆,張北草原音樂節在演出上也實現從“搖滾的土壤”到多元音樂盛宴的轉變,演出陣容按三天主題合理搭配,為各類型樂迷群體帶來最好的戶外音樂體驗。
以音樂為筆,今年張北草原音樂節的自由敘事,不僅是狂歡的烏托邦,更有“人和”之力戰勝降雨挑戰的暖心篇章。
張北草原音樂節的“留量”密碼
當音樂狂歡遇上降雨來臨,張北縣用一系列用心用情的精細化服務保障,書寫著將“流量”轉化為“留量”的密碼。
音樂節期間,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多次親臨現場調研指導工作,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在現場親自調度指揮,協調各部門做好強降水天氣應對保障。交通守護穩固,為應對雨天交通承壓,張北縣為廣大樂迷提供了優先快速的免費接駁車,3條專線16個站點、155輛大中巴車,從25日中午12點開始,每隔15分鐘不間斷循環往返縣城和音樂節現場,同時,一車一名引導員,確保將樂迷安全送返。28日凌晨0點50分,最后一趟載著樂迷的大巴車返回縣城,音樂節25-27日,全縣三條專線累計往返縣城至會場741車次,累計運送觀眾近3萬人次。
針對自駕樂迷,因降雨原有停車場無法使用,第一時間啟動預案,規劃335國道、中都機場作為臨時停車場,可容納汽車7000余輛,并及時進行路線規劃調整,警力全程指揮,考慮到新規劃停車場距離現場較遠,在兩個停車場部署70輛擺渡車,接送樂迷往返。同時,335國道停車場,劃分17個單元格,每車停放后即發放停車聯系卡,印有工作人員電話及停車場定位圖,保證自駕樂迷隨時聯系。音樂節3天,兩個停車場擺渡車一共去往現場1636車次,將近5.5萬人次觀眾安全送達。
會場內,針對現場降雨泥濘等情況,抽調大量人力,在觀眾主通行路線、舞臺周邊等核心區域持續不間斷鋪設草墊和竹膠板等物資,形成一條條“綠色安全通道”。針對雨夜突襲,部分觀演區積水嚴重,緊急抽調大型抽水車,從26日凌晨4點起,配合挖機、抽水泵持續工作,將積水匯集抽走。部分區域因地勢低洼形成積水帶,便通過各種方式搭建臨時通道,在檢票口處搭建水上浮橋,在音樂節北出口用沙袋鋪設了一條寬約5米、長約60米的水上通道。
服務細節同樣拉滿,面對降雨,三天時間,在檢票口、接駁車停靠點等位置持續免費發放近十萬件一次性雨衣;服務保障帳篷內,暖貼紅糖、熱水碘伏等物資不間斷,現場6個免費飲水處持續供水;還臨時設置1個姜湯供應點,分裝后送至各觀演區域,為樂迷驅寒暖身;會場東側29.9元自助餐區持續供應豐富餐食;組委會“線上+線下”全渠道發布多條溫馨提示,將保障信息及時公布。
而遍布會場內外的身影是,指揮部日夜堅守的調度;525名警力的全程護航;3臺救護車、12名專業醫護人員、26名衛建保障人員嚴陣以備隨時待命;供水供電供網工作人員一刻不離現場的保障;城管、市監人員場內外不間斷巡邏督查,維護食品等市場秩序安全穩定;200名志愿者貼心服務,1200名安保人員網格化守護,400余名保潔人員“三班倒”作業;340名抽調保障人員在各區域做好協調、安保、引導等接駁擺渡服務;本地愛心企業有的自掏腰包,購買雨衣、鞋套,分布點位免費發放,有的緊急調運捐贈上千袋沙袋;周邊村民工人一趟趟運輸、鋪設防水物資...在“人多、車多、降雨”等諸多因素的考驗和挑戰下,張北縣從上到下,同心協力詮釋著“人和”之道的重要意義。
“天氣不好,但是整個會場都能看出張北的用心”“我們在浮橋上,保障人員就在下面保護著我們”“工作人員連夜奮戰,全縣干部、志愿者擰成一股繩,小縣城拿出了壓箱底的力量”“我們愛著遠道而來的朋友,張北人只怕自己做的不夠”...暖心付出收獲了線上線下各地樂迷的點贊。
一組組數據、一項項舉措、一句句鼓勵,背后是這個壩上縣城傾盡全力保障八方來客的決心。張北縣堅信最好的“節日經濟”,不止于售票數字,還有城市與樂迷之間溫暖的雙向奔赴。
從音樂節到“音樂+”的融合密碼
憑戶外音樂節的初心做好“流量”,以一年又一年的暖心保障做足“留量”,張北草原音樂節這個備受矚目的大IP,亦是全縣發展文旅產業的重要增量。
距音樂節會場車程10分鐘的大三寶營盤自然村,農家院中人聲笑聲歌聲不斷。據該村村書記胡萬成介紹,該村所屬的五福堂行政村下轄3個自然村,常住戶共116戶,其中90多戶經營民宿。“很多村民都是夏天回來搞旅游,全村從事旅游的有近400個村民。音樂節期間游客多,民宿幾乎家家爆滿,旅游業已經成為我們全村的主導產業,加上農業光伏,村人均年收入能到12560元。”胡萬成介紹。
音樂IP帶來的“乘數效應”不僅讓五福堂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目前,全縣酒店、賓館、農家院、精品民宿、便民驛站、特色餐飲店4000多家,旅游接待床位6萬多張,旅游從業人員達到5.2萬人,旅游接待人數連續十年保持10%以上增長,2025年1-7月,全縣累計接待游客788.4萬人次,旅游消費62.4億元,音樂節三天全縣累計旅游消費6.26億元。
近年來,張北持續放大“綠色、涼爽”優勢,深耕“中都草原、草原天路、草原音樂季”三大核心品牌,形成“以音樂節聚人氣、以全域景留客源”的文旅格局,連續七年入選最美縣域榜單。“為做好旅游服務,我們持續緊抓旅游市場環境提升整治工程,不斷優化交通體系,完善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做好旅游從業人員培訓,提升全縣的文旅融合發展軟實力,以最好的面貌迎接游客們的到來。”張北縣文化廣電旅游和體育局局長劉溢海表示。
從草原音樂節的“短期爆點”到“去張北享受21°C夏天”的“長期印象”,作為河北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張北已然成為越來越多人心中“詩與遠方”的代名詞。相信帶著熱愛與自由的共鳴,張北的精彩樂章會持續奏響。 (記者 孫琳 通訊員 翁曉靜 攝影 吳孟忱 李浩廷)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