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當京津冀地區的酷熱令人喘不過氣,張家口卻以“平均21℃”的清涼與蓬勃的文旅活力,成為避暑旅行消費的理想之地。這座塞外明珠以她獨特的“文旅+生態”融合模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避暑納涼、消費、感受人文與自然的雙重饋贈。
從張北草原音樂節的熱情澎湃,到“草原天路”上的車馬行吟;從濕地湖畔的悠然垂釣,到夜間街區的煙火升騰——張家口氣溫不高的夏天,卻熱度爆棚。2025年的這個夏天,更是以一場場清涼與活力交織的夏日盛宴,書寫出一幅幅文旅新畫卷。
雨中狂歡
樂迷熱情不減
7月25日至27日,2025張北草原音樂節在張北中都草原舉行。連續三日的雷陣雨天氣不僅沒能澆滅樂迷的熱情,反而在雨中狂歡的熱烈氛圍中,激發出別樣的青春活力。
據主辦方數據顯示,音樂節三天共吸引了近15萬樂迷到場,其中來自北京、天津、河北等周邊省市的自駕游客占比高達65%。為應對突發降雨,主辦方緊急啟用了多個臨時停車場,并調度70輛擺渡車,確保現場道路順暢、交通有序。
針對外地游客,主辦方更是貼心安排了155輛免費接駁車,從縣城直達中都草原音樂節主會場,發車間隔控制在15分鐘以內。北京樂迷胡女士帶著孩子前往觀看,她感慨地說道:“原本擔心下雨天會影響行程,沒想到主辦方的服務太周到,從縣城到會場的接駁車一小時不到,車上還有音樂預熱和講解,簡直就是一場‘移動候場區’的體驗!”
頂流陣容
跨界碰撞引爆期待
本屆音樂節以“青春不折舊”“撒野正當時”“致敬內地搖滾40周年”三大主題日展開。陣容豪華、風格多樣,為不同年齡層次的樂迷打造了全方位的視聽盛宴。
首日,張信哲深情演繹《愛如潮水》,瞬間喚起現場無數80、90后聽眾的青春回憶;動力火車和水木年華的歌聲讓草原上掀起了一波“回憶殺”;第二日,華晨宇、尚雯婕帶來極具個性和創意的演出,年輕樂迷熱情高漲,歡呼聲此起彼伏;壓軸登場的崔健、鄭鈞以及黑豹樂隊,則與民謠音樂人聯袂合作,碰撞出“搖滾與草原”交織的獨特火花,被網友稱為“火星撞地球的現場!”
除了音樂表演,本次音樂節還首次引入了“碳積分”系統,樂迷可以通過騎行入場、參與環保互動等方式積累碳積分,用于兌換限量紀念幣、環保T恤或公益植樹證書,為綠色低碳理念注入青春能量。
在“沙城老窖”展位,創意互動令人耳目一新:游客可通過騎行單車為L E D燈光供電,在草原夜色中“點亮星光”。這一環保與御酒文化相融合的跨界嘗試,不僅贏得滿堂彩,也創下單日特調飲品銷量超過2000杯的好成績。
“生態+”解鎖
21℃的夏天
當京津冀多地被35℃以上的高溫炙烤,張家口氣溫穩定在平均21℃,成為避暑度假的“天然空調房”。
在草原、濕地、森林之間,“生態+”旅游模式為張家口解鎖了避暑經濟的新密碼。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這座城市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的綠色之路。
中都草原不僅是張北草原音樂節的舉辦地,更是體驗民族風情的理想之地。白天,游客可以親手參與蒙古族非遺技藝如馬頭琴制作、長調演唱;傍晚,則可搭起帳篷,在繁星下聆聽草原的蟲鳴風吟,感受最原始的自然寧靜。
而在沽源縣的閃電湖景區,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四周森林與草原交相輝映,形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林、林中有草”的自然畫卷。水上項目豐富多樣,游客既可在湖中劃船、釣魚,也可在林蔭下燒烤露營,盡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闊詩意。
而聞名全國的“草原天路”,蜿蜒于崇禮與張北之間,全長逾130公里。公路兩旁梯田層層、風車陣列,云海與草原交疊出絕美畫卷,隨手一拍便是“大片級”的視覺盛宴,成為無數攝影愛好者、自駕旅者的打卡勝地。
“每年夏天都帶家人來這里,白天騎馬射箭,晚上仰望星空,比城里清涼多了!”家住北京的市民王先生說。
煙火氣與潮流感交織
激活消費新動能
如果說白天的草原和天路是大自然饋贈的詩意之地,那么夜晚的容辰廣場、武城街小吃街則是市井煙火與城市活力交織的真實寫照。
每當夜幕降臨,容辰廣場夜市便燈火通明,人聲鼎沸。莜面窩窩、柴溝堡熏肉、烤羊肉串、張雜黍米飯……這些地道美食挑動著每一位食客的味蕾;搭配一杯冰鎮啤酒,構成了屬于這個夏天的獨特風味記憶。
為吸引更多年輕游客,張家口市政府聯合各商家推出了一系列惠民舉措,如“29.9元任吃自助夜市餐”“草原音樂節直通車”等,不僅提升了游客體驗,也極大激活了夏日消費市場。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螞蟻森林聯合主辦方發起“低碳觀演計劃”,鼓勵樂迷步行入場,每走一步便可累計“綠色能量”,最終用于在草原種植“音樂林”,實現娛樂與環保的雙向奔赴,成為“綠色音樂節”的典范之作。
這個夏天,張家口正以音樂為橋、生態為底、文化為魂、夜市為脈,譜寫一曲文旅融合的新樂章。無論你是為了一場激情四溢的草原音樂節而來,還是只為在星空下露營一夜,亦或是只為那一口地道的小吃,在這里,你都能找到心中那個理想的夏日模樣。清涼一夏,從張家口開始——這座“塞外明珠”,正向世界發出邀約。
(記者 宋錦豐 攝影 武殿森)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