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大家都不陌生,桃花源中的美景,人們恬淡的生活讓人羨慕。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小村莊,大家可以叫它“杏花村”。
“杏花村”:依山傍水 杏花環繞
“杏花村”真名叫岑家灣村,位于張家口市陽原縣大田洼鄉,距離縣城不到60公里。這里依山傍水,作家丁玲筆下的桑干河從村旁緩緩流過;這里杏樹環村,4月正值杏花盛放,山坡上的農房隱現在怒放的杏花林中;透過晨晚裊繞的霧,遠遠看去,好似仙境。

村莊面積僅有2.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80戶180人。生活在這座“杏花村”的村民,每日滿眼都是鮮花與碩果,心情舒暢,身體也格外硬朗,仍然可以下地干活。

岑家灣村村支書白建貴介紹,村里自2002年開始種植杏樹,如今家里戶戶都在種,杏樹不僅繞村,村子里也是應種盡種,全村種植了600畝,有近萬棵。

種植杏樹不僅讓村里美起來,杏樹還成了村里富起來的“搖錢樹”,為當地帶來良好經濟效益。

看過了“杏花村”的美景,接下來可以去陽原百里杏花廊道逛逛,這個時節,必定有一路繁花等你!

百里杏花廊道的起點,在陽原縣三馬坊鄉蟒道山腳下的大蟒溝村,全長53.9公里,途經三十多個村莊,沿途杏花形態各異。

大蟒溝村、東辛莊,以百年老杏樹著稱;高墻鄉段,呈現出的是一種娟秀輕盈的美,這段杏樹樹齡大多在40年左右,枝條較細柔;大田洼鄉以種植大杏扁為主,種植面積大,杏樹較低,行距整齊,放眼望去無邊無際的杏花盡收眼底。


春風拂面,杏花吹滿頭,靜下心,慢慢走,世間美好都會與你相遇。

4月15日,陽原縣“五一”旅游季暨第十七屆中國·泥河灣杏花節盛大啟動。

陽原是京西第一杏——供佛杏的產地,杏林面積近萬畝。一到春天,土地上一片片杏花掛滿枝頭,滿坡粉粉白白爭奇斗艷。


走在杏林間,成片的杏樹望不到頭,花如雪海,香氣襲人,萬畝杏花的壯觀與唯美,令人目不暇接。


風吹陣陣,杏花花瓣隨風飄落,沐浴在這場“杏花雨”中,別有一番意境。
泥河灣杏花節 好吃好玩等你來
打卡泥河灣杏花節,不僅可以看到萬畝杏花,還有好吃好玩的等著你!
1、走進人類故鄉 領略遠古文化
游覽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感知獨一無二的泥河灣文化。這里有世界罕見的多處早、中、晚期舊石器遺址,有世界公認的第四紀標準地層,被譽為“世界天然地層博物館”和“東方人類的故鄉”。這里有鐫刻在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第一級臺階的距今136萬年的小長梁遺址,有距今200萬年的“人類第一餐”馬圈溝遺址等新、舊石器遺址100余處,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是考古、探秘、休閑、研學的勝地。
在領略厚重的泥河灣文化同時,還可以在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欣賞精彩紛呈的民俗文化演出,體驗打制石器等考古研學項目,享受射箭、卡丁車、駱駝騎行的快樂。駐足泥河港灣,觸摸遠古文化底色,賞花觀景;駐足泥河港灣,品嘗不一樣的燒烤,感受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人類第一餐;駐足泥河港灣,享受慢節奏的生活,特色民宿、咖啡、書畫、攝影、音樂帶來沉浸體驗;駐足泥河港灣,品鑒特色文創產品,盡享激情的篝火晚會,度過一段浪漫難忘的時光。在泥河港灣,游客可品嘗多種陽原特色美食:驢肉、供佛杏系列產品,黃糕、揣骨疃涼粉、圪渣餅、精致豆制品.....種種類類都溢滿陽原味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食物像根,深深扎根在這方土地的食材會永遠留存著這一方土地的風味。游覽歸程滿載鄉產,讓每一位游客都銘記鄉情,流連忘返。省內外作家、攝影家、書法家和陽原文學愛好者同赴萬畝杏苑、小長梁,桑干河、開陽堡等地采風,在泥河港灣開展筆會交流。用鏡頭和文字記錄陽原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參觀泥河灣博物館、陽原毛皮文化博物館,領略獨一無二的泥河灣文化、獨樹一幟的毛皮文化,感受近200萬年人類連續演化,感悟陽原毛毛匠的勤謹厚道、開拓進取精神,品味“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毛皮傳奇。活動期間舉辦省級自行車聯賽,專業運動員和自行車騎行愛好者在百里杏花廊道共赴賽場。一路看花賞景的同時,他們也在杏花繽紛的賽道激情比賽,體驗速度和文化景色的碰撞!本屆杏花節將開啟“云游賞花,網紅帶貨”模式,4月15日至25日在抖音、快手、微博平臺開展十場網絡直播網紅帶貨活動,通過新媒體形式來呈現這場中國泥河灣春日美景、爛漫杏花、魅力陽原土特產的云端盛宴。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春光明媚,杏花爛漫,在張家口陽原,賞杏花、品美食、追尋遠古記憶……我們不見不散!
編輯:陰杰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