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壩上,綠樹蔥郁、層巒疊嶂,目之所及滿眼綠意,令人神清氣爽……近年來,張家口市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持續開展“三北”防護林工程、首都周圍綠化、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加大投入力度、擴大治理范圍、創新體制機制,我市生態防護體系基本建成,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村經濟較快發展、農民生產方式轉變,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張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處北京上風上水,是北路、西北路風沙南侵京津冀地區的主要通道,也是河北省防沙治沙的主戰場。在“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基礎上,我市依托首都周圍綠化、京津風沙源治理、儲備林建設等工程,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工作,2017年至2022年累計完成營造林1426.04萬畝。按照“新舊對接、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的建設思路,建成萬畝以下工程片區128處、1至10萬畝工程片區29處、10萬畝以上新舊對接集中連片工程片區4處,形成百萬畝塞北林場沿壩工程區1處。截至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由沿冀蒙邊界防風阻沙防護林、沿壩水源涵養防護林、農田牧場防護林網等組成的生態防護體系。通過項目的實施,土地沙化、退化、鹽堿化以及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有效控制,特別是就地起沙(塵)現象得到明顯好轉,風沙危害進一步減輕,生態環境逐步向良性化方向發展。項目區林草覆蓋率較治理前提高30%左右,保水率達50%以上,包括我市在內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已由沙塵暴加強區轉變為減弱區。2021年7月我市代表全省順利通過國家“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標責任期末綜合考核;2022年度獲“全國綠化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一系列防沙治沙工程為農牧業高產穩產創造了基礎條件,通過改善氣候條件、調節地表、地下徑流,避免了土地沖劇和土壤養分流失,農田、草地得到了有效保護,給農牧業高產穩產創造了基礎條件;農、林、牧、副等主副產品資源的增加,不但直接為群眾創造經濟收入,而且為當地群眾致富開拓了門路。同時工程實施結合生態旅游景區開發,以森林景觀、高原濕地、果品采摘、農家風情為主的生態旅游業逐步興起,拓寬了農民的就業渠道。數據顯示,我市森林旅游年均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總收入超千萬元。
隨著工程持續推進,造林勞務用工給當地農民增加多種勞動就業機會,尤其是優先聘用有勞動能力的脫貧人口,最大限度吸納脫貧人口參與造林工程,使脫貧群眾在造林綠化中增加收入,實現生態建設與鞏固脫貧成果雙贏。2022年營造林工程用工吸納脫貧人口5800余人,3.05萬護林員在造林綠化工程中獲得穩定收入。(河山新聞記者 趙彩芬 通訊員 石艷琴)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