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嫻在對送檢核酸樣本進行檢查。
疫情無情,人間有愛。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張家口市各級各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每個環節有序推進,每個崗位緊鑼密鼓,每位人員迅速行動,每位市民自覺配合……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有那么一群人,他們迎難而上,勇毅擔當,堅守在平凡的點位上,貢獻著不凡的力量。
10月25日下午3點多,橋東區衛健局愛衛辦科長趙智芳趕緊扒拉了幾口已經涼透的飯菜,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您好,您是從北京回來的嗎?”“您乘坐的是什么交通工具?”……這樣的話,趙智芳每天都要重復上百遍。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中,趙智芳負責的是大數據篩查環節,她形容這是一項“把關口”的工作。“我們的任務就是對相關信息進行核實排查,確保精準定位,不漏掉一個風險人員。”趙智芳說話利索干練。
說起來寥寥數語,而實際上并非這么簡單。趙智芳和同事們經常是為了尋找風險人員,一個電話輾轉聯系兩個多小時;為了打消風險人員的顧慮,掌握更多行程細節,化身“知心姐姐”細心詢問;為了盡快將信息推送到各個區域,熬夜錄入龐大數據,一盯電腦就是幾個小時……
近段時間,趙智芳和同事吃住在單位,她每天審核的數據信息都在上萬條,最多時候一天審核了9萬多條,20多天經她審核的數據有21萬多條。高強度的緊張工作,讓45歲的趙智芳多年的風濕病又犯了,胳膊酸疼得抬不起來;血壓又高了,吃降壓藥效果也不明顯。可即便這樣,她仍堅守在工作崗位。
“請把頭稍往后仰,嘴巴張大,啊……”申小嬌嫻熟地進行核酸采樣。她在為居民采集核酸時都是站著的,遇到孩子便半蹲下來。看似簡單的核酸采集工作,她每天平均要重復600多次。
申小嬌是市婦幼保健院的一名醫護人員,目前負責橋東區宣化路社區內四個院及平房區居民核酸采集工作。每天進行完現場集中采集后,她還要為行動不便、特殊情況人群進行入戶采樣。但每每聽到居民一句“辛苦了”,申小嬌的心都是暖暖的。
10月14日這天,結束了一天的忙碌,申小嬌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酒店,收到丈夫通過快遞送來的蛋糕,她這才記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兩歲的兒子隔著手機奶聲奶氣地祝媽媽生日快樂,申小嬌瞬間破防,淚流滿面。“兒子從來沒離開我這么長時間。”申小嬌說。
隨后,申小嬌發了一條朋友圈:“今年的生日特別難忘,愿疫散花開終有時。”
進入十月,36歲的郭靖嫻就沒離開過實驗室。記者聯系到她時,她當天已經在崗位上堅守了10個小時。
郭靖嫻是橋東區疾控中心核酸檢測實驗室工作人員,目前實驗室共有10名工作人員,分為兩組,24小時不間斷地負責區域內封控小區、方艙、隔離點、卡口等重點區域重點人員的核酸檢測。
“核酸檢測有著非常嚴謹的工序。收樣后,我們會對每一管核酸樣本進行篩查,確保樣本符合檢測規定,之后再對合格樣本進行編號,這些工序完成后才能送入實驗室進行檢測。從收樣到出結果大約要經過六個小時。最后,我們還要將數據一個個地錄入系統上傳平臺。”郭靖嫻說,這段時間檢測工作量陡增,每天的檢測量在三四千管。“快點兒,再快點兒”,每位工作人員都在爭分奪秒地和時間賽跑。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郭靖嫻已經近一個月沒有和孩子見面了。想孩子的時候,她只能默默地打開手機看看和孩子的合影,看著看著就濕了眼眶。
這段時間,橋西區四方臺社區黨委書記苑曉菲的工作時間變成了“朝五晚十”——早上5點,她得前往社區,直到晚上10點,一天的工作才算接近尾聲。
全員核酸檢測初期,社區有11個單元需要入戶采集,苑曉菲主動協助醫務工作者承擔起了這項工作。核對信息、掃碼登記,連續7個小時才能完成全部采樣。當脫下密不透氣的防護服時,苑曉菲里邊的衣服早已濕透。
“書記,能幫我在外住校的孩子送一床厚被褥嗎?”“書記,出門著急鑰匙鎖家里了,能幫忙去老人家取一趟備用鑰匙嗎?”“書記,老人慢病藥沒了,能幫忙買些藥嗎?”……這期間,苑曉菲和同事們除了配合醫務人員做好核酸采集工作,還要處理好居民的各種訴求,這也讓她養成了隨身帶筆和本的習慣。“每天要接近百個電話,我怕把居民的著急事漏掉,記下來趕緊分配人員去落實。”苑曉菲說。
其實,像這樣讓人感動的故事還有很多。正是有那些逆行者的努力,在這段特殊的日子里,充盈在我們身邊的是直抵人心的溫暖和共克時艱的決心。(記者 韓潔 荊麗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