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種類增加至417種
野生動物對賴以生存的棲息地生態環境要求極高。我市地貌和氣候復雜多樣,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近年來,隨著我市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曾經少見的野生動物重現在大眾視野中,甚至還有金錢豹、狼、狍子等體態較大的野生動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共有陸生野生動物達417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25種,分別是:卷羽鵜鶘、黃嘴白鷺、東方白鸛、黑鸛、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禿鷲、金雕、烏雕、草原雕、白肩雕、胡兀鷲、獵隼、矛隼、褐馬雞、大鴇、白鶴、白枕鶴、丹頂鶴、遺鷗、黃胸鹀、栗斑腹鹀、喜馬拉雅斑羚、蒙原羚、豹。另外,還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1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0種,張家口成為越來越多野生動物棲息繁育的樂園。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結碩果
“我市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布在森林生態系統與濕地生態系統中。近年來,隨著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市林草局野生動物保護中心主任王樹凱說,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環境的最直觀反映。野生動物種群擴大,說明他們的棲息地得到了修復和發展。
森林資源,是陸生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家園。作為張家口綠色發展的生命工程,我市舉全市之力大規模推進造林綠化。經過不懈努力,2016年至今,全市完成營造林1547.5萬畝,建設規模居全省之首,林木綠化面積增加到2759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了50%。森林覆蓋率提升,為陸生野生動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
俯瞰懷來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風景秀美。 武殿森攝
濕地為鳥類的遷徙提供了“越冬地”和“加油站”。近年來,我市大力加強濕地建設工作,構筑濕地保護體系;加強宣傳執法,提高保護水平。目前,全市濕地公園總面積、國家濕地公園總數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草原資源則是野生動物的另一個主要棲息地。近年來,壩上草原,黃鼬、田鼠等動物常常出沒。為了更好修復治理草原,2019年以來,我市持續加大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力度,科學規劃、試點先行,高質量完成各項建設任務,高效率完成基本草原劃定。同時,切實加強禁牧等管理措施和草原防災減災工作,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積極成效。目前,全市草原面積1371.65萬畝,占河北省草原面積的47%,其中天然草原1356.72萬畝,人工草地14.93萬畝,是河北省草原資源大市。
聚力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
為了給野生動物提供優良棲息環境,我市建設了3個林業類型的自然保護區、21個森林公園、2個草原公園、16個濕地公園。對于一些珍稀瀕危的野生動物,更加大力度進行保護,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懷來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碧波萬頃,婀娜多姿。武殿森攝
工作中,有關部門持續加大對破壞及危害生物多樣性等違法活動的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各類違法行為,有效地保護了野生動物資源,有力推動了我市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正常開展。印發《張家口陸生野生動物》,準確掌握野生動物資源情況;劃定野生動物禁獵區和規定禁獵期,強化了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科學布點,全面進行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建立野生動物救護站,救護傷、病、殘野生動物;提高全民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優良的棲息地。(記者 臧波)
2、野生動物名片一
褐馬雞,數量持續增加
褐馬雞種群分布范圍不斷擴大。 武殿森
8月22日下午,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北京專家團隊50余人,分8組、20多條樣線,深入到保護區高山密林中開展褐馬雞監測和保護工作。
“一進山就是一天,一天下來大家至少走3條樣線,每條樣線大約三四公里。在褐馬雞可能出現的地方,或有它活動痕跡的區域布設紅外相機,目前已布設相機約80臺,數據和信息做到了實時傳輸。”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對褐馬雞的監測和保護工作,一直是他們工作的重中之重,看著褐馬雞種群數量不斷擴大,大家覺得辛苦很值得。
該保護區現有面積32165公頃,森林覆蓋率由建區時的54%提高到現在的79.2%,有野生高等植物1637種,陸生脊椎動物199種,屬于森林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暖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和褐馬雞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多年來,保護區采取全面封山、禁牧、禁獵、禁采等措施,有效保護了以褐馬雞為主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通過褐馬雞的孵化、繁育、救助等系列生物學特性的研究,褐馬雞自我繁衍擴群能力大大提高。
河北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澗口管理區主任黃磊介紹,目前,褐馬雞野外種群分布范圍不斷擴大,監測和調查數據顯示,分布數量在2600只左右。(記者 王曉娜 通訊員 仰素琴)
3、野生動物名片二
斑羚,棲息鏡頭全紀錄
遠紅外相機拍到的斑羚。大海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供圖
8月23日,在大海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2200米高的山壁下,工作人員正在拿取遠紅外攝像機里拍攝的資料素材,這里正是斑羚喜愛的活動區域。
斑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是大海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成員。由于它的外形似山羊,當地人稱它為“青羊”。大海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資源管理科負責人武占軍介紹,斑羚喜歡單獨活動,或者結成2——3只的小群,冬天大多在陽光充足的山巖坡地曬太陽,夏季則隱身于樹蔭或巖崖下休息,其它季節常置身于孤峰懸崖之上。它們極善于跳躍、攀登,在懸崖絕壁和深山幽谷之間奔走如履平川,即使縱身跳下10余米高的深澗也安然無恙。
武占軍說:“目前,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0%,它們通過封山管護減少人為的活動干擾、加強執法力度禁止野外狩獵、開展野生動物救助、宣傳《野生動物保護法》、異地恢復造林、病蟲害防治等舉措,為珍稀野生動植物營造了良好的棲息環境。”(記者 荊麗娟)
4、野生動物名片三
遺鷗,“喚”起群眾保護意識
遺鷗聚焦在康巴諾爾湖上。 張躍文 攝
8月的康巴諾爾湖,一碧萬頃、鷗鳥翔集。在一片美景中,“康保的孩子”遺鷗要離開家,開始浩浩蕩蕩的秋季遷徙。
遺鷗是世界珍稀瀕危鳥類之一,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全世界遺鷗數量不足2萬只,康保縣卻有8800余只,被稱作“中國遺鷗之鄉”,是全球最大的遺鷗棲息地與繁殖地。
每年4月到8月,大量遺鷗從渤海灣飛到美麗的康巴諾爾湖,在湖心島邂逅配偶、筑建愛巢,孵化新的生命。而康保擁有的豐富的湖淖資源以及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不僅為遺鷗,還為鳳頭??、鴻雁等多種鳥類,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樂土。
“在康保,遺鷗就像自己家的孩子一樣,不論是老人還是孩子,一旦發現受傷的遺鷗都會救治。”康保縣遺鷗保護協會會長麻喜榮說。
2014年康保發現遺鷗3000只,2016年發現7000余只,2021年達到了8800余只。一連串數字,講述了康保人對遺鷗的愛和責任,救治鳥類,巡護、清理湖周邊垃圾,自覺保護鳥類……愛心人士們甚至自發建立遺鷗保護組織,參加保護遺鷗活動的人數有近500人。在他們看來,隨著人們對鳥類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相信康巴諾爾湖鳥類會越來越多,帶給他們的驚喜也越來越多。(記者 荊麗娟)
5、野生動物名片四
黑鸛,一天就見24只
黑鸛近照 圖片來自互聯網。
秋天的懷來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迎來了一年中最熱鬧的季節。
一只黑色的大鳥鼓翼飛行,時而在河流、沼澤附近捕食。它的嘴巴、脖子和腿很長,呈鮮紅色,背部及頭部到脖子是黑色,腹部呈白色。在一些觀鳥者和攝影愛好者眼中,用鏡頭記錄它的身影,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
這只鳥是黑鸛,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我國的珍稀程度不亞于大熊貓。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解說員閆子婷告訴記者,如今,全球黑鸛數量不到一千只,而自己在官廳湖上游濕地最多的一天就見到過24只。
不僅是黑鸛,濕地是鳥類尤其是水鳥賴以生存的家園。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是東亞至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的一處重要驛站,是十萬只水鳥的棲息地。初春時節,隨著濕地冰雪消融,第一批北歸的候鳥會到來。雁鴨類的天鵝、鸻鷸類的反嘴鷸等是春天到達官廳水庫濕地最早的候鳥。夏天,??類、秧雞類和部分鷺類等鳥類,將在這里完成它們的繁殖任務。秋天,鸻鷸類、雁鴨類、鷗類、鸛類和鶴類齊聚于此,遷徙驛站進入一年的高潮。(記者 王曉娜 通訊員 段立偉)
野生動物名片五
金錢豹、狼、狍子、豹貓……
更多野生動物頻現身
如今,在我市,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走進公眾視野,特別是一些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露面,盡顯自然之美、生態之美。
在河北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峰險峻,谷深坡陡,“一山有四季,咫尺不同天”。保護區的相機記錄下一只金錢豹的身影,并且接連三張,形成完整的視頻記錄。小五臺保護區專家表示,被發現的成年金錢豹為華北亞種(簡稱華北豹),個體為雄性,身長1.2米左右,體重約50千克,身體健康,狀態良好。金錢豹華北亞種作為珍稀瀕危、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小五臺山地區的野生動物鏈中處于頂級位置,它的存在,證明了小五臺山生態系統有著完整的食物鏈。
在康保、沽源、張北、察北四縣區的交界處,有一個村莊叫腦包底。一位村民拍下了一只成年狼和一只小狼的視頻和照片。他推測,村東北的一處泉眼為它們提供了水源,而在兩公里外的郁郁蔥蔥的生態林就是他們的棲息地。
在沽源縣長梁鄉大石砬村地里, 一群狍子悠閑地吃著干草,好奇的村民主動遠觀并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一幕。在該村種植有600多畝百合,百合種子直接在地里“冬眠”。冬季時,皚皚白雪覆蓋田野,動物們覓食困難,百合地的草吸引了狍子前來。
在尚義縣滿井鎮大卜村,一只偷吃雞的動物入夜被“圈套”捕獲。很快這只動物被確定為豹貓,是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易危物種。為保護好這只豹貓,也為了保護村民不受侵擾,森林公安民警給豹貓投喂魚、豬肉后,將其放歸尚義縣大青山林區。(記者 陳嘉 臧波 通訊員 武海鵬)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