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新聞網訊 暑假已至,博物館成為不少孩子的假期打卡地。近日,市民劉女士向本報熱線反映,她帶孩子到張家口地質博物館參觀時發現,個別展廳中有的模型受損,有的展品缺失。她希望大家都能文明參觀,也期盼這些展品盡快被恢復。7月17日,記者采訪了解到,少數游客存在的不文明參觀現象,讓該館部分展品很“受傷”。
在張家口地質博物館礦物巖石廳內的“礦物導電性”展示臺前,記者看到一共有4個凹槽,里面分別放著含有石墨、黃銅礦、白鐵礦、金剛石4種物質的4個礦石模型。參觀者只需將圓柱體的礦石模型分別放到展臺電極上,就可進行礦物導電體驗。這時,正好有一對母女在展臺前操作,小女孩準備觀察黃銅礦是否導電時,發現凹槽內少了一個電極卡槽,無法正常體驗。“媽媽,這個不亮。”小女孩說。“黃銅礦是導電的,只是裝置壞了體現不出來。”女孩的母親趕緊說。她坦言,這不僅大大降低了大家的體驗感,還很影響整個場館的環境。
該博物館中一展臺上的模型缺失了一個零件。
隨后,記者移步到旁邊的“礦物硬度”展臺,該展臺“受傷”的情況更嚴重些。展臺上安有兩個木盒,每個盒內都劃分了10個方格,每個格子中固定放有一塊礦石,格子上方還貼有一塊小黑牌,上面印有相應礦石名稱和硬度級別介紹。記者看到,絕大多數小黑牌上面的說明已被涂花,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清晰的劃痕,而且兩個木盒中的礦石也已殘缺不齊。記者注意到,兩張“文明使用,請勿損壞”的提示語就貼在展臺顯眼的位置。一位前來參觀的市民不禁抱怨:“設施劃損,展品丟失,真是太煞風景了。”
該博物館另一處體驗區中,部分設施被劃,個別展品丟失。
最后,記者來到地質環境廳“地震烈度”互動區,在這里參觀者可以依次按下1級至12級的按鈕,屏幕中便會出現相關地震級別情況介紹。記者體驗后發現,其中兩個按鈕處于失靈狀態。
經走訪,記者發現該博物館中個別展品受損的情況,均位于參觀人員可近距離體驗的互動區。對此,一些受訪市民表示,許多展品、電子設備等比較脆弱,“參觀者應小心愛護”。(韓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