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如果說鱗次櫛比的高樓、筆直寬闊的馬路、造型別致的游園景觀是城市的“面子”,那么一條條小街巷就是城市的毛細血管和“里子”。小街巷路雖不長,卻是市民回家的最后一段路程,是城市人居環境最真實的反映,影響著市民的幸福指數。打造優美、整潔、暢通的門前路,是市民最期盼、最急需解決的民生實事之一。
這些年來,張家口市將小街巷改造提升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加以推進,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對照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標準,對照人民群眾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尚有一定距離。即日起,《張家口日報》開設“小街巷里訪‘民生’”專欄,對小街巷建設管理的“漏點”“痛點”“難點”進行報道,促進問題解決,努力營造更加優美、整潔、有序、文明的城市環境。

南關道中段的大垃圾堆。
張家口新聞網訊 5月19日,《張家口日報》刊發的《橋西小街巷 垃圾隨意倒》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連日來,不少市民致電本報,反映南關道北端路邊的垃圾已被清理,但附近不僅仍有遺留垃圾,還有新增垃圾,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徹底解決。

南關道路邊堆放的廢舊家具。

南關道中段的小垃圾堆。
5月24日下午,記者再訪橋西區南關道,依舊從北端進入,看到先前報道過的垃圾堆已被清理。附近居民馬先生說:“垃圾沒了,臭味也跟著走了,感覺舒服多了。”附近一家便利店老板也對有關部門清理垃圾的行動表示贊許。沿著道路向南,記者發現路邊仍有垃圾存在。在道路中段,一大一小兩處垃圾堆相隔不遠,其中大垃圾堆長十幾米,高度達半間房屋,堆滿了成袋的建筑垃圾;小垃圾堆也有3米左右的長度,更顯凌亂,甚至溢出路邊,散落在道路上。此外,個別商家還隨意占道堆物,給市民通行造成不便。其中,兩家廢品收購站均將收購的塑料瓶、木材、鋼鐵制品等廢品裝袋,堆放在路邊,一處足有3米高。

廢品收購站把成袋的廢品堆放在南關道路邊。

北教場坡街新增的垃圾堆。
“南關道長約200米。以前,這條小巷有上百戶居民,周邊環境干凈整潔。如今,大不如前。”一位在此居住了70年的老人告訴記者,究其原因,現在,這里是拆遷區,道路西側區域2016年就已搬遷,正在興建新的小區;道路東側雖有部分平房未拆,但住戶大多已經搬離,現不足30戶。在住戶減少、疏于管理的情況下,有的人為了圖方便,將建筑垃圾扔在這里,很多還是在夜間進行,不易發覺。“不只是南關道,北教場坡街也有人傾倒建筑垃圾,這兩天就新增了一處垃圾堆。”這位老人說,不論這條道路是否是小街巷,也不論居民多少,都應該保持以前整潔、有序的環境,希望有關部門加大管理力度,徹底治理“衛生死角”。本報也將持續對這里的環境問題予以關注。(記者 管建霖 文/圖)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