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康保縣油料作物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其中油菜籽約8萬余畝,成為帶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農民實現增收的“富民花”(資料圖)。 陳亮 馬佳琦 劉雅軒攝
張家口新聞網訊 “藜麥種得好,旱地能生金。今年一畝地產500多斤,純收入900至1000元,畝產收益是種植莜麥的四倍,我打算明年把藜麥種植發展到上百畝。”寒冬時節,盤坐在自家炕頭的張家口沽源縣大堿灘村藜麥種植大戶王永成,對明年的種植有了新的盤算。同王永成一樣,今年受益于藜麥種植的農戶不在少數,數據顯示,依托農業產業化發展,沽源縣已建設藜麥種植基地14個,藜麥種植面積3.5萬畝,輻射帶動3200余種植戶增收。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關于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中提到,“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今年以來,我市圍繞農業現代化,按照“穩糧、興草、精菜、壯特、優牧、強果”的思路,大力優化農牧產業布局,以“一縣一業”為目標,培強農牧十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有針對性地扶持或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分層次開展主導產業建鏈、加工流通延鏈、科技創新補鏈、園區集群壯鏈、融合發展優鏈工作,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挖掘區位、氣候、資源發展潛力,立足“首都兩區”“以水定產”的發展背景,明確壩上生態農業踐行區以發展旱作農業、現代種業、設施精品農業為方向;北方農牧交錯樣板區以發展奶牛、肉牛、肉羊、肉雞為重點,推進綠色草原畜牧業做大做強;環首都智慧農業先行區大力發展智慧科技農業;城郊都市農業突破區大力發展果蔬采摘、休閑觀光等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的復合產業;壩下休閑農業示范區深度推進綠色農牧與旅游休閑融合發展。
在高標準規劃引領下,以“一縣一業”“多縣一帶”為發展思路,培強優質雜糧、馬鈴薯、蔬菜(含瓜果)、優質食用菌、中藥材、優質葡萄、高端乳品、優質生豬、草原肉業、優質肉雞蛋雞等10個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同時,大力施行農牧+旅游戰略,打造了張家口草原天路、張家口奧運走廊、崇禮生態奧運、康保戀人花、沽源灤河源、蔚縣十八堂等一批休閑農業示范區,我市農牧業走出了連片開發、規模經營、龍頭帶動、一二三產融合、集群化發展的新局面。
依托全市綠色農牧業的集群發展,各縣區在優勢特色產業上精準發力,突出規模、做大品牌、做足市場、提高質量、放大效益,從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著力,構筑全產業鏈條。實施農業基礎夯實、現代種業振興、產業項目突破、綠色生產引領、農業科技創新、優質品牌培樹、智慧農業示范、加工物流提升、休閑農業融合、龍頭企業培引“十大工程”,著力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由傳統粗放型向高效集約型轉變,加快形成綠色農業產業體系。目前,已建成塞北管理區1家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塞北管理區、崇禮區、宣化區3個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擁有懷來葡萄、崇禮彩椒、萬全鮮食玉米、察北塞北奶牛、陽原驢、張北塞北馬鈴薯、沽源菜花、尚義燕麥、康保蕎麥、涿鹿葡萄、蔚縣小米、陽原鸚哥綠豆等21家國家、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家、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8家、省級精品農業園區8家。全市有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8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5家。(記者 王映華 通訊員 趙炫)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