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民眾安全應急救援協會消殺隊在武城街進行消殺。高毅攝
在戰疫一線,有這樣一群身影,他們身穿“大白”,身背20多公斤的消毒桶,端著消毒槍,走進層層高樓和平房院落,穿梭于消毒水的重重迷霧。我們看不清他們的樣貌,不知道他們是誰,只知道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消殺員。
藍天救援隊在日月華庭小區進行消殺。
退伍軍人成“消殺衛士”
11月12日6時30分,溫丙虎穿戴上防護裝備,將消毒液按比例配好,一切準備就緒。
“今天的消殺區域增多了,得多備些消毒液。高風險區域每天兩次消殺,早上8點半前,第一遍消殺完成,晚上7點進行第二次。”溫丙虎邊說邊把40多斤的消殺設備背在身上,手持噴槍開始工作。樓道里、電梯間、小區公共設施……每一個區域都要消殺到位,不放過任何角落。
溫丙虎是一名退役軍人,幾年前二次安置來到宣化區天泰寺街街道辦事處按院街社區,成為一名工作人員。社區黨委書記孟麗靜告訴記者,防疫中遇到急難重活,溫丙虎總是主動請纓。人手不夠時,溫丙虎每天除為小區環境消殺外,還承擔起核酸采集點維持秩序的工作。
沖鋒在前,退伍不褪色。在橋東區勝利北路街道辦事處建國路社區,負責消殺的工作人員嚴林發同樣也是一位退役軍人。
“嗡嗡嗡……”13日7時左右,隨著陣陣轟鳴聲,白色霧化消毒液噴涌而出,貼地散開。循聲望去,嚴林發身穿白色防護服,肩背藥箱、手持噴槍穿行在小區。
“這個機器叫消殺迷霧機,它通過機器的高溫,將消毒液霧化噴出,用的消毒液是母嬰級的,對人體無害。”對于消毒液的配比,嚴林發熟記在心。
“我們社區有9個小區,轄區居民2895人,嚴林發每天除了無物業小區的消殺外,社區內及周邊環境公共區域也都是他負責,很辛苦,從無怨言。”他的認真負責,建國路社區黨委書記劉玎看在眼里。
全副武裝連續工作兩三個小時,汗水浸濕了貼身衣物,肩膀上被藥箱帶勒出兩道紅印。“雖然我退伍了,但不能丟了軍人本色。能為抗擊疫情助把力,再累也值得。”溫丙虎說,這也是每一位“消殺衛士”的心聲。
橋東區疾控中心消殺隊正在污染區消殺。
志愿隊伍消殺不打烊
“我是經開區清河灣社區工作人員。我轄區的日月華庭小區和金鴻能源辦公樓需要消殺,請求幫助。”11月12日,一接到求助電話,張家口藍天救援隊副隊長舒克迅速聯絡隊員、帶齊裝備,很快,8名隊員組成的消殺小隊集結完畢,到達現場,忙碌起來。
穿戴防護服、N95口罩、面罩、醫用手套……調配藥劑、給迷霧機加油、調試機器……看似復雜的程序,隊員們輕車熟路,不一會兒工夫,8臺迷霧機的轟鳴聲同時響起,隊員們分散開來進入小區。
“從十月初開始,隊員們一直堅持在防疫一線義務消殺,哪里有需要,聯系我們一小時之內準到。”舒克介紹,藍天救援隊多年來在消殺領域的專業、快速得到了社會各界普遍認可,不少社區需要消殺會第一時間聯系隊伍。一個多月來,該隊已為主城區內20多個小區以及部分企業、學校進行了全方位消殺。
消殺結束,隊員們卸下沉重的迷霧機,脫掉密不透氣的防護服,貼身的衣服都已經濕透。他們將脫下的裝備放入醫廢回收袋,再對迷霧機以及個人全身進行消殺,最后將醫廢回收袋放到指定的回收點,消殺任務才算完成。
同樣,張家口民眾安全應急救援協會組織的消殺隊也堅守在一線,在橋西區應急管理局的指導和幫助下,每日奔走在消殺路上。
11月12日一大早,協會會長李鐵維布置好工作,2臺消防車、16臺迷霧機、20余名隊員一起出動,奔赴消殺現場。
在現場,消殺車在前噴灑消毒液,一組隊員們跟隨其后“查漏補缺”,不放過每一個衛生死角;另一組隊員則進入樓內消殺,從電梯按鈕到步梯的扶手、欄桿,再到住戶門把手,凡是能接觸到的地方,皆巨細無遺。
“我們平均每天消毒液的用量超過一噸。”李鐵維介紹,不只是小區,晚間隊員們還會到超市、酒店等消殺,并配備了客房、廚房等專用的消毒液,保障居住和食品安全。“這一個多月,隊員們從早忙到晚,很辛苦。”李鐵維說。
李俊賓在人頭山村進行消殺。
集結人員筑健康防線
11月12日凌晨5時,下了一夜的冬雨,李俊賓夜里起了好幾次,心里盡是擔憂。昨晚,他們市區某高風險區域冒雨消殺到凌晨兩點,今天仍將對該處進行兩次消殺。
36歲的李俊賓原本是橋東區疾控中心工作人員,今年3月被臨時征召派往崇禮區參加預防性消殺工作,熟練掌握了消殺技能。橋東區衛健局組建消殺隊,由他擔任隊長。從9月30日至今,他們承擔起對污染區的消殺任務。
6時許,高風險區域安靜異常,市民們正自覺在家進行隔離。凜冽的寒風吹不散隊員們的熱情,消殺隊兵分三路,李俊賓領著一路隊員端著消殺水槍,坐在一輛三輪車上,水槍上連著電瓶,可以滿足一個多小時的連續使用。這是他們從實踐中總結的好辦法,借助三輪車代步,比“兩條腿”消殺更快速,水槍式消毒機也是他們改良的裝備。濃厚的白色煙霧噴灑而出,所到之處,不留死角。
不一會兒,李俊賓和隊員們防護服噴濺上不少消毒水霧,防護面罩上也結出了冰,但他們的動作絲毫未減慢。志愿者中,有幾位女士在隊伍最后,重點消殺低矮處,將消殺網鋪設得更加細密。他們正以自己的行動,為廣大市民筑起一道健康屏障。(記者 王曉娜 管建霖 臧波 通訊員 張河 胡新華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