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時節,桑干河畔果蔬飄香,燕山腳下谷穗低垂。秋風起處,張北縣植“數”入園,現代設施農業魅力漸顯;尚義縣巧開鄰里矛盾化解“藥方”,讓鄉村治理更有效……張家口市的廣袤鄉村正在奮力描繪發展新圖景。
今年以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張家口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作為交好兩份優異答卷、打造“河北一翼”的核心命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抓黨建強機制——
在全市上下凝聚擔當實干的強大合力
“郝家營鄉數字鄉村返貧監測系統為防止返貧再添‘利器’。”“饅頭營鄉加強人居環境整治,讓農村更加美麗宜居。”……日前,張北縣的一場擂臺賽氣氛熱烈,18個鄉鎮黨委書記圍繞“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展開激烈討論。
這是我市全面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生動一幕。為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識、凝聚合力,我市堅持高位推進,強化黨建引領,結合當地實際,進一步優化了組織領導、駐村幫扶、交流競進等機制。
優化機制,旨在加強領導統籌。我市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鄉村振興局,下設健康、教育、住房等14個工作專班;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市委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委組織部,下設中心村示范片(帶)、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隊管理、產業人才聯盟4個工作組和4個片區督導推動組,形成了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
優化機制,旨在馳而不息地做好駐村幫扶工作。今年,我市在全省統一選派1992支駐村工作隊的基礎上,自主增派1828支工作隊,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當前,全市3820支駐村工作隊、9803名駐村干部,帶動2萬名村干部、15.9萬名農村黨員在鄉村振興一線筑起了堅強的基層堡壘。
優化機制,旨在搭建交流競進、激發干勁的平臺。我市堅持把擂臺賽作為加強基層黨建的重要措施,聚焦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中心村示范片(帶)建設等內容,市級每季度舉辦一次鄉鎮黨委書記擂臺賽,縣、鄉每月開展一次村書記、駐村第一書記擂臺賽,比干勁、找短板、求突破,進一步提升了各地各級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自覺。目前,全市已舉辦各類擂臺賽621場。
同時,為下好鄉村振興“先手棋”,我市還進一步優化了政策保障機制、領導包聯機制、監督考核機制,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鄉村美產業興——
在廣袤大地書寫鄉村振興的優異答卷
曾經,我市是全省脫貧攻堅主戰場,有1970個貧困村;現在,一幅嶄新的畫卷正在張垣大地徐徐鋪展。
這畫卷以綠為底,鋪展出山巒疊翠、產業勃發的滿目生機。
初秋的崇禮涼意襲人,崇禮區驛馬圖鄉宏昊蔬菜專業合作社的食用菌種植大棚內卻暖意濃濃,地里的赤松茸正在生長。這里的菌菇為何不在栽培架的菌棒上?
“直接種地里能有效改善土壤環境。”該合作社理事長張宏說,土地長期種植彩椒會出現土壤養分不均的現象。今年,驛馬圖鄉實施食用菌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建設項目,既有效解決了土地倒茬問題,也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提供了產業支撐。
產業就業是農村群眾持續增收的主要支撐。今年,我市開展產業就業科技高效覆蓋行動,培育出特色雜糧、馬鈴薯等10個特色優勢產業集群,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34.77萬畝,重點策劃出2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截至6月底,全市共謀劃實施產業項目479個,總投資22.94億元;幫助24.88萬名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其中2萬多名有就業意愿的搬遷脫貧勞動力已全部實現就業;抽調650名專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科技服務活動150場次。
這畫卷線條沉穩,勾勒出住有安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的滿滿獲得感。
“感謝黨的好政策!”宣化區顧家營鎮小東莊村的郭雅妮介紹,她家生活困難,是雨露計劃和國家助學貸款幫她順利完成學業,成為一名口腔科護士。
這樣的溫暖故事仍在繼續。今年我市大力推進防貧體系建設,選聘26599名村級網格員充實防貧隊伍,扎實開展集中排查,實現了農戶排查一戶不落、重點工作一項不差。截至6月底,全市2022年春季學期“兩免一補”“三免一助”等資助資金全部發放到位;農村低收入人口分類資助參保工作全面完成;列入2021—2022年度危房改造計劃的742戶危房的危改項目全部竣工;建設“四好”農村路654.3公里,新增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村莊1610個。
這畫卷筆觸生動,呈現出現代治理體系下的美麗宜居新村貌。
今年以來,我市持續推進農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進一步健全農村“六位一體”治理體系,常態化排查平安村(社區)內矛盾糾紛、公共安全隱患等,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推行“道德積分制”,穩步提升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占比。目前,全市縣級以上文明村占比達64%,縣級以上文明鎮占比達73%。
求突破勇創新——
在發展新征程中迸發巧解難題的無窮智慧
破題,是發展的必經之路。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度、廣度和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面對村集體經濟、人才、治理等困境,我市各地紛紛探索,形成一些創新做法。
我市農村產業基礎較為薄弱,一些地方的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沽源縣探索出土地開發、資產經營、股份合作的聯動發展模式,引導121個村對集體荒地、機動地、搬遷后復墾土地進行開發利用,141個村探索電商開發、民宿旅游;赤城縣從盤活農村閑置資源資產入手,推廣生態林管護、土地整理、民宿旅游、市場服務、產業帶動、光伏電站“六型”模式,助力一大批農旅融合產業項目悄然興起。目前,全市集體經濟逾10萬元的村達55%。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突破人才瓶頸。”這是我市多地基層干部的普遍的認識。長期以來,我市農村家庭的收入多以務工為主,導致一些村出現“老齡化”現象。為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蔚縣舉辦“看家鄉變化,助家鄉發展”活動,健全完善了外出能人返鄉投資創業、共商發展的機制;懷來縣構建鄉村人才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主動對接高校,打造高素質農民培育、高端人才引進、科技項目轉化自主平臺,激勵更多農村“土專家”“田秀才”創新創業。
為及時化解群眾矛盾,尚義縣推出“坐班門診、進村出診、集體會診、上門復診”的“四診療法”,吸納各村離退休老干部、老教師及有威望的老黨員1500多人擔任義務調解員,實行“矛盾糾紛每月排查、重要時段集中排查、熱點問題重點排查”。為提升鄉村治理的智能化、精細化、專業化水平,張北縣創建了以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為核心的城鄉管理體制,在重點區域、鄉鎮、村安裝高清監控攝像頭,建立縱向貫通、橫向銜接的應急聯動系統……一項項創新舉措已成為全市各地踔厲奮發、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動力。(記者 王萬亮 通訊員 楊志楠)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