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理位置,被譽為“塞外明珠”。這里的大好河山不僅是學者眼中的“地質教科書”和“古生物伊甸園”,更是研學的“立體課本”和“文化長廊”。我們將分批推薦十條涵蓋考古探源、長城民族、商貿工業、紅色革命、民俗非遺、鄉村發展、特色產業、國防科技、生態文明、冬奧冰雪等主題的精品研學旅游線路,帶大家在走讀大好河山中探索體驗張家口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秀美的風光和山城的獨特魅力。
考古探源主題:東方人類從這里走來,中華文明在這里起步。此線路包含泥河灣、三關遺址、中華三祖文化園、涿鹿博物館、黃帝古城、黃帝泉、鄭家溝遺址、四臺遺址和興隆遺址等節點。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延綿到現代的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地處華北平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交界地帶的張家口擁有豐富的考古探源遺址。泥河灣考古遺址展現了200萬年前人類起源生活的場景,是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要基地;黃帝城遺址承載著華夏文明的根源;四臺遺址是中國境內考古發現最早的北方地區定居村落;鄭家溝遺址證實了河北北部是紅山文化晚期人群活動的核心區域,對研究紅山文化的遷徙和演進意義重大。
本主題研學線路,通過對東方人類的故鄉泥河灣、涿鹿中華三祖文化園等考古遺址的探索學習,追溯遠古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形成的淵源,理解張家口作為中華文明“三岔口”的探源考古意義,體會中華民族“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歷史積淀、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和民族文化自信。
長城民族主題:探索八代長城博物館,走進民族融合大草原。此線路包含元中都博物館、元中都遺址、草原天路遺址帶、張北那蘇圖草原度假區、萬全右衛城、萬全長城衛所博物館、堡子里、大境門、青邊口長城 宣化古城、陳家堡長城以及八達嶺長城等節點。
張家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域內分布著歷代長城遺址上千公里,包括鎮城、衛、所、堡、敵樓、烽火臺和長城線性墻體等縱深防御體系,有著“長城博物館”的美譽。在張家口境內的萬里長城四大雄關之一的大境門以及獨石口長城、廟巷長城(樣邊長城)、萬全右衛城都屬于長城帶上的“鎮館之寶”?!坝演泩D求勝概,張城第一塞垣沖”,從古人筆下的描述中可見塞外張家口的戰略重要性。張家口是中國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結合點,農耕與游牧生產的交錯帶,北方多民族的交流融合區,長城腳下曾有漢族、匈奴、烏桓、鮮卑、突厥、女真、滿族、回族、蒙古等多個民族在這里聚居、征戰和融合,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
本主題研學線路,通過對張家口八代長城和壩上草原生活的探索體驗,認知長城這一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體悟“自信、開放、包容、發展”的內涵,了解塞外邊城張家口作為農耕和游牧兩種文化交流融合重要場景的發展歷程,感知各民族大家庭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物質和精神文明的意義,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團結意識,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賈新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