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少先隊員走出課堂、開拓視野,在實踐中深化對家鄉地質地貌的認知,激發對自然科學的探索熱情,9月17日,橋西區逸夫小學組織部分少先隊員走進河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分成三支小隊開啟了一場“探石”之旅。
“巖石解碼小隊”不僅近距離觀察了張家口本土的玄武巖、泥河灣沉積巖,還認識了螢石、石灰巖等外來礦石。地質隊員的生動講解,讓一塊塊石頭“活”了起來——“信口雌黃”竟源自古人用雌黃修改錯字的故事,螢石在古代被譽為“夜明珠”,寄托著古人對光明的向往。這些巖石不再是冰冷的石塊,而是鐫刻著中華傳統文化印記的“活化石”,讓隊員們對身邊的“石頭”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認知。
“地質科創小隊”的隊員們沉浸式見識了地質勘探工具的“進化史”,直觀感受科技賦能帶來的變革力量。從手錘、放大鏡到便攜式光譜儀、無人機航拍,勘探工具的迭代升級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新質生產力在地質領域的生動實踐。
“勘探精神傳承小隊”的研學之旅,因一只舊鐵飯盒的故事而格外動人。在講解員的講述中,隊員們的思緒被拉回數十年前——這只邊角被磨得發亮的鐵飯盒,主人是一位女勘探員。這只飯盒陪伴女勘探員風餐露宿、跋山涉水,見證了一代地質人精益求精、不畏艱險的敬業精神和工匠品格。
此次研學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地質科學不僅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溫度、科技創新的高度,更凝聚著一代代地質人艱苦奮斗的精神厚度。這場走出課堂的探索,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種子。他們紛紛表示,在未來的成長路上,將以科學精神為帆,以榜樣力量為舵,勇毅前行,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朱晨暉 李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