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素有“寒露腳不露”的說法,提醒人們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咳嗽、關節疼痛等。因此,寒露也是開始穿厚衣服的一個時間節點。
入秋后部分地區還沒有大幅降溫,一些人也并未覺得冷。但在中醫眼中,“不冷”不等于“暖和”。
今天,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亞健康科主任醫師彭玉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醫師王一戰、沈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主治醫師曹健文三位專家,解讀為什么寒露起北方地區就要穿厚衣服,并告訴你這個階段“順時”養生的方法。
寒露后,衣服就該“加厚”了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提到“寒”的節氣,天氣開始轉涼,“白露白花花,寒露添衣裳”也從側面印證了要添衣服的養生習俗。
此時,天氣由涼爽轉為寒冷,一般來說,從白露開始,有些地區就該穿上秋褲了;到了寒露,北方地區該穿上厚衣服;之后,再根據氣溫慢慢換上更厚的衣物,一直穿到來年清明。
如果身體4個部位受寒,就容易招致多種不適或疾病:
頭部:在中醫里被認為是諸陽之會,受寒會導致陽氣受損,引起頭痛、頭暈等癥狀。
頸部:有多個重要穴位,如大椎穴、風池穴等,受寒會影響經絡氣血運行。
腹部:人體的中心,受寒后會損傷脾胃陽氣,引起腹痛、腹瀉等癥狀。
腳部:人體的第二心臟,受涼容易招惹疾病,相當于給身體打開了一道引外邪入侵的大門,會導致體內陽氣不足,引起感冒、關節炎等疾病。
保暖是最低成本的“補藥”
沈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主治醫師曹健文表示,保暖不僅是為了防止外界寒冷侵襲,更是維護人體內部陽氣的重要手段。
中醫古籍《黃帝內經》里有一句話:“善治者,治皮毛。”這里的“皮毛”,指的是人體表面的防護體系——中醫里通常稱其為表。
★傳統醫學:寒氣會致病
中醫把外邪統稱“六淫”,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其中最容易侵犯人體的就是前兩個:風和寒。古話說“病從寒中來”,寒氣是導致眾多疾病的直接原因。
★現代醫學:保暖能調節免疫力
現代研究也發現,當人們身體受到寒冷刺激時,身體會自動調整以維持體內的溫度。這個過程會消耗熱量,導致體溫下降。
如果體溫過低,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感染疾病的風險也就隨之增加。保暖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細胞的數量和功能,從而有助對抗疾病,防止感染;其還可以刺激免疫細胞活動,產生足夠的抗體來抵御疾病。
★下身衣物:御寒的首選
降溫后添衣,首先要添的是下身衣物、鞋子。所謂“寒從腳下起”,下肢保暖做好了,受寒的幾率也就降低了。
冬天很多人會泡溫泉,哪怕外面溫度是零下幾度,如果下半身泡在熱水池子里也不會覺得太冷;反之,如果上半身捂上帽子、圍子、毛衣、羽絨服,下邊卻只穿了涼鞋,全身依舊會冷。
★常見誤區:“不冷”不等于“暖和”
一些人往往把“不冷”當作標準,比如寒露后還未穿上秋褲。實際上,“不冷”與“暖和”有天壤之別。
人對冷熱的感知來源并非溫度高低,而是溫差。體溫越高,對寒的感受就會越強,而體溫偏低的人對寒的感受也越弱。不是因為溫度變了,是人跟氣溫之間的差距變了。
通過保暖,可以有效預防因寒邪引起的各種疾病,如感冒、關節炎等,從而維護身體的健康狀態。
寒露養生,掌握4個原則
中醫理論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時自然界萬物斂藏。因此,處于寒露時節的深秋,養生要順應四時規律,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提高身體的抗病御邪能力。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亞健康科主任醫師彭玉清提醒,大家在生活起居方面最好做到以下幾點:
1. 飲食多滋陰
天涼后,很多人本能地喜溫喜熱,容易出現內熱上火的情況,對養陰不利。
飲食上適當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比如蘿卜、銀耳、百合、梨、荸薺、蜂蜜等。
2. 穿著別露腳
寒露后要做好腳部保暖,不要再穿露腳面的鞋子,也最好別露腳踝。
3. 早睡不熬夜
中醫認為,規律的作息習慣有利養陰,因為睡眠不足容易損耗陰血。因此,睡好覺、避免熬夜要常記心頭。寒露起居原則是早起早睡,早起能順應陽氣舒張,早睡有利陰精收藏。
4. 情緒少焦慮
寒露后,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人們容易情緒低落,有些人甚至出現季節性抑郁。
中醫認為,易發怒、脾氣暴躁、焦慮情緒都會大動肝火,對養陰不利。此時要學會潛藏情志,當出現緊張、激動、抑郁時,學會及時調整。
可以吃些小米、蓮子、桂圓肉等靜心安神的食物;也可通過聽音樂、養花草等休閑活動轉移注意力;午飯后還可以到戶外走走,曬曬太陽。
(健康時報微信公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