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山林間層出不窮的野生菌和樹木枝頭上沉甸甸的野果,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撿秋”一族,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滿足口腹之欲。而“撿秋”背后往往隱藏著風險,近期,誤采誤食有毒野生菌、野果導致的中毒事件在南京時有發生;同樣,因此引發的過敏、受傷事件也有不少。
坊間鑒毒“秘訣”不靠譜
近日,56歲的張大叔跟著老伙計們到城郊山林“撿秋”,看著地上冒出的一朵朵白色小蘑菇——菌蓋光滑、菌柄粗壯,和平時菜市場買的鮮香菇“長得差不多”,他沒多想就采了些回家,特意炒了盤“野生香菇”當午餐。
當天下午3時多,張大叔突然覺得肚子發緊,接著開始惡心嘔吐,吃下去的蘑菇幾乎全吐了出來,還伴著陣陣腹痛和腹瀉。他起初以為是腸胃著涼,喝了點熱水就躺回床上休息,可到了傍晚,癥狀不僅沒緩解,反而越來越重,立刻前往醫院急診。接診的急診科醫生詳細詢問病史,當聽到張大叔中午吃了“自己撿的野蘑菇”,立刻警覺起來,最終確定為中毒,立刻啟動中毒救治綠色通道。經過搶救,張大叔轉危為安。
誤食毒蘑菇可能有生命危險,每年相關新聞報道不在少數,為什么中毒事件還是屢屢發生?南京市疾控專家表示,其中一個原因是有些人自認為掌握了一套識別可食用野蘑菇和毒蘑菇的“秘訣”,并在網上流傳。
我國已確認毒蘑菇達400多種,許多有毒蘑菇與可食用蘑菇外形十分相似,普通人極難辨別。專家提醒:民間流傳的“顏色鮮艷才有毒”“蟲蟻吃過的無毒”等辨識方法均無科學依據,“如致命鵝膏看起來樸實無華卻含有劇毒鵝膏毒素,一次食用50克就足以致死;毒蠅鵝膏含有神經毒素,食用會導致意識模糊和幻覺;秋日小圓帽菇含有破壞腎臟的奧來毒素,中毒后幾天才會出現癥狀,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此外,坊間還有傳聞,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臟角落。“這也是錯的!所有的菇都傾向于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跟毒性無關。可以吃的雞腿菇經常在牛屎等動物糞便上‘綻放’;而包括‘白毒傘’在內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長在干凈的林中地上。”南京市疾控專家提醒,“還有人認為,和銀器、大蒜一起煮會變黑的才有毒,實際上,蘑菇毒素不會與銀器、大蒜等發生反應。有人覺得受損變色、流汁液的才有毒,這也不是絕對的,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但它們都是食用菌。”專家強調,不光野外生長的蘑菇不要采,生活區綠化帶生長的野生蘑菇同樣不安全,毒蘑菇的鑒別難度極大,千萬不要相信沒有科學依據的民間或網傳鑒別方法。
山林中的野果同樣危機四伏,風險不容忽視。如商陸果實紫黑誘人卻全株有毒;馬桑果酷似桑葚,食用可引發抽搐昏迷;即使銀杏果(白果)也會因生食或一次性過量食用而食物中毒。
這些“撿秋”隱患要警惕
“每年秋天,眼科都會收治多名被板栗刺扎傷眼的栗農。可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市民關注甚至熱衷‘打板栗’這項‘撿秋’活動。近期,病房就收治了兩個打板栗時不慎被板栗刺扎傷眼的市民。”江蘇省人民醫院眼科楊勤主任醫師表示。
一周前,年近半百的張先生在板栗樹下和家人玩耍的時候,右眼不慎被板栗刺扎傷。“由于受傷時沒有特別明顯的疼痛,便沒太在意。一周以來,我發現眼紅流淚越來越嚴重,視力下降,這才想到去醫院看眼睛。”張先生懊惱不已,在當地醫院就診后,醫生告訴他角膜上一共有5處被板栗刺扎穿的洞,急診為其進行了角膜異物剔除術。“當地醫生順利幫我挑出了4根板栗刺。但第5根刺扎得太深,當地醫生無法取出。家人趕緊陪我來到了江蘇省人民醫院眼科就診。”經過手術,張先生眼部病情穩定,近日已順利出院。
“植物性外傷史是真菌性角膜炎最重要的誘因之一。”楊勤解釋,板栗刺扎到眼睛,有可能引起嚴重的真菌性角膜潰瘍;此外,扎入角膜的板栗刺,相比普通的角膜異物,往往更難處理。
專家表示,有的板栗刺特別細,難以夾持;還有的板栗刺扎得特別深,取刺時有角膜穿孔及刺進入前房的風險。重者有可能造成角膜潰瘍、外傷性白內障及眼內炎等,甚至導致失明。專家建議,市民打板栗時應戴上安全帽和防護鏡,這是最基本也最有效的防護措施,千萬不要嫌麻煩。
此外,每到這個季節,白果成熟的時候,很多人會買來煮粥、燉雞作為食補,不少公園、小區也有種植,所以就有人動手采摘或撿拾落下的果實回家享用。專家提醒:“新鮮白果外皮中含有大量的有機酸,是一種很強的致敏誘因。人們采摘白果后需要去除外皮才能進行烹制,在剝果皮時,有機酸會侵入人體皮膚,體質較為敏感的人就容易過敏。輕度的過敏表現為接觸新鮮白果后的一到兩天,患者往往面部、頸部、手部皮膚潮紅、瘙癢,如未及時治療,會出現眼皮水腫、睜眼困難。而嚴重的過敏,除了出現局部水皰、糜爛外,甚至導致患者呼吸道痙攣、窒息、休克。”專家建議,白果雖好吃,采摘需謹慎。
牢記3點可避開隱患
如何避開“撿秋”隱患?江蘇省疾控專家提醒,至少做到三點:“不采不食是最安全的,切記加工烹飪不能去毒,選擇購買途徑要謹慎。”
專家表示,最簡單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不采摘、不食用任何不認識的野生菌菇和野果。無論它們看起來多么誘人,都不要冒險嘗試。千萬不要“僥幸”——不要相信自己或別人的經驗,上次沒事不代表這次沒事,“別人吃沒事”不等于自己吃安全,個體差異甚至雨水豐枯都會影響毒素含量;不依賴各種“App識圖”——手機AI識別野生物種準確率不足60%,且毒素信息往往缺失。
專家強調,千萬不要相信“煮熟就能解毒”的謠言,“野生菌中毒素多非常耐高溫,普通的煎炒烹炸都無法徹底破壞其毒性。銀器驗毒、大蒜變色等民間驗毒方法都不可靠。而且,即使在正規市場、商超等途徑購買野生菌/果,也要選擇來源明確、品種確定的品種,并確保徹底煮熟,同時保留部分食物原料以備發生中毒后及時辨識。”此外,專家提醒,采摘板栗等野果,也要做好防護。
專家提醒,一旦誤食可疑菌菇野果,可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第1步,立即停止繼續進食,把嘴里殘渣吐出,用潔凈清水反復漱口,非必要不建議催吐,意識不清者催吐易窒息;
第2步,將剩余食物和嘔吐物分別裝入干凈容器冷藏并陪同送醫,方便后續毒物(毒素)鑒定;
第3步,撥打120告知為“野生菌/果/菜中毒”,必要時可同時聯系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方便醫療機構提前準備救治;
第4步,如有條件可記錄重要時間節點,如進食時間、首次嘔吐/腹瀉時間和次數等,以供醫生救治時參考。
專家強調,切記,毒蘑菇、毒野果中毒的潛伏期從食用后10分鐘到30小時不等,千萬不可以暫時沒有癥狀而掉以輕心。
(劉晨曦 謝瞻 何雨田 王婕妤)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