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邁進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時代,國內氫能領軍企業落地生根,全球首例年產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項目落戶投產……
昔日,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數百輛氫能大巴往來穿梭的場景,成為“綠色冬奧”令人記憶深刻的“名場面”。如今,張家口市把握冬奧帶來的能源轉型機遇,立足“風”“光”天然稟賦,著力在氫能全產業鏈布局上下功夫,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一臺氫能車:從冬奧賽場到百姓生活新體驗
行走在張家口市街頭,一臺臺藍白相間的氫燃料公交車往來穿梭,成為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相較于傳統車型,氫能公交車起步輕、噪音小,更加舒適環保,深受市民歡迎。
“現在的公交車密封性更好,駕駛起來更加輕松,不用再像以前需要提前打火熱車,冬天也很少出現故障。”公交司機孫曉麗對氫燃料電池公交車贊不絕口。
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是氫能服務百姓的具體場景。自2018年9月首輛投入運營至今,張家口市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已從單一線路逐步擴展至市區16條公交干線。目前,市區已有440多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上路運營,累計安全運行里程超過6000多萬公里,服務乘客1.6億人次。張家口已成為國內氫燃料電池公交車運行數量位居前列的城市。
這些公交車的發動機,來自一家落戶張家口的氫能領域領軍企業——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總經理于民介紹,企業于2016年落戶張家口,是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先行者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注于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研發與產業化,其生產的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可廣泛適用于城際客車、公交、重卡、環衛車、渣土車等車型。
“從最初的30kW起步,到突破高功率密度系統集成技術、高效率燃料電池余熱利用技術、燃料電池低溫快速啟動技術等十大關鍵技術,公司產品譜系已覆蓋30kW至300kW區間,零部件國產化率達100%,能夠匹配陸路交通全部車型,推動系統成本大幅降低。”于民說。
北京冬奧會期間,700多輛搭載億華通燃料電池的氫能大巴服務賽事,開創了氫燃料電池汽車大規模服務全球賽事的先河。如今,不僅在張家口,搭載這家公司產品的氫燃料電池汽車還在北京、上海、成都、鄭州等多個城市投運。
一條生產線:探索氫能綜合利用新場景
步入位于張家口宣化區的河鋼集團張宣科技廠區,人們對鋼鐵工廠的刻板認知被顛覆:以“冶煉過程碳近零、能量來源碳近零、原料生產碳近零”為指導,廠區的綠電綠氫能源項目遍地開花,降碳足跡清晰可見。
在廠區,一座120米高的銀灰色巨塔巍然矗立——這是全球首例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項目的核心裝置。
據介紹,氫冶金的工作原理是通過使用氫氣作為還原劑,在豎爐內將脫氧球團還原成直接還原鐵,同時產生的副產品主要是水,從而實現近零碳排放的目標。與同等規模的傳統碳冶煉工藝相比,張宣科技的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項目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0萬噸,其開創性成就獲得了世界鋼鐵協會低碳生產卓越成就獎。
以氫冶金打造“低碳樣本”。接下來,張宣科技將繼續以綠色能源為核心,加速推進氫能耦合技術研發與應用,計劃將今年內建成的200標準立方米每小時綠電制氫項目所產的綠氫全部注入氫冶金豎爐用于生產,加速構建“綠電—綠氫”一體化能源生態鏈。
氫能是可再生能源產業新“藍海”,張家口市強勢“入局”建設氫能綜合利用產業體系,制定了《氫能張家口建設規劃(2019—2035年)》等系列政策文件,氫能產業發展“1+N”政策體系基本形成。氫冶金是張家口探索氫能綜合利用的場景之一。
一條產業鏈:打造“氫能張家口”新名片
走進張北草原,白色的風機與藍色的光伏板交相輝映,這些清潔能源正通過電解水裝置轉化為純凈的“綠氫”。
據張家口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區政策優勢,張家口市大力探索綠氫成本下降的長效路徑。目前全市已建成7個制氫項目,綠氫產能達22噸/天,是河北省最大的綠氫生產基地。
“我們采用混聯制氫新技術大幅提升了可再生能源制氫的利用率。”于民說,公司正在建設的風光氫儲綜合一體化項目全面建成后,綠氫生產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
不久前,河北省首個省級氫能學術組織——河北省氫能學會成立并落戶張家口市。“學會旨在有效服務河北氫能產業發展大局,整合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及頂尖專家學者的智力資源,為突破前沿技術、加速成果轉化搭建高能級平臺。”學會副會長孟曉敏說。
“氫能張家口”已成為綠色發展的城市新名片。近年來,張家口市積極推動氫能與可再生能源創新協同發展,初步構建起較為完整的氫能全產業鏈格局。目前,全市集聚億華通、海珀爾等涉氫企業40余家,基本實現了制氫、儲運、加注、裝備制造、創新研發及多元化示范應用等關鍵環節全覆蓋。
據介紹,自2017年以來,全市氫能產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5億元。未來,張家口市將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速核心技術攻關與產業化進程,持續拓展氫能應用場景。
從街頭巷尾的氫能公交,到草原上馳騁的綠色冷鏈;從可再生能源孕育的清潔氫氣,到顛覆傳統的低碳冶煉……冬奧之城張家口將繼續練好“氫”功,久久為功,鍛造高質量發展強勁動力。
(李鳳雙 閆起磊 秦婧)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