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生活垃圾焚燒分解

參觀垃圾數控操作室——主圖 馬晨 攝

參觀垃圾焚燒處理過程
為讓小記者們懂得愛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垃圾分類入桶,環保低碳生活,成為保護地球母親的“環保小衛士”帶動每個家庭共同行動,為地球的生態平衡做出一份貢獻。8月10日,由張家口市科學技術協會牽頭舉辦的“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夯實科技強國基礎 2025年全國科普月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科普研學活動,邀請張家口日報社的13組小記者家庭,來到位于張家口市橋東區望山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內的光大城潔環保能源(張家口)有限公司,參觀我市生活垃圾的科學環保處理技術,了解垃圾分類回收處理對地球母親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將科學技術運用到日常的垃圾分解處理中,進行綠能轉換用來發電的基本原理。
活動中,小記者家庭們來到了公司會議室,觀看了與環保主題相關的宣傳片,了解了光大城潔環保能源(張家口)有限公司的日常職能范圍,并對垃圾的分類和處理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小記者家庭跟隨講解人員,參觀了垃圾處理數控操作室,垃圾處理技術展示長廊,觀看了垃圾車是如何將在市、縣區收集來的生活垃圾匯聚在垃圾處理池,以及透過垃圾焚燒控制室,觀看了寬30米高30米能容納4萬噸生活垃圾,擁有亞洲先進環保處理技術的負壓無味垃圾發酵處理池,目睹了垃圾被抓進焚燒爐進行處理的全過程。并對我們日常生活垃圾的運送、分類、環保處理流程有了詳細的認識。知道了公司內垃圾“一進四出”的含義,和生活垃圾是被如何進行焚燒發電的原理。
參觀過后,小記者們表示,我們地球上每日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驚人,在垃圾環保處理前還要進行繁瑣的分類才能進行相應的處理并轉化成其它的可用能源。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進行生態可持續發展,延緩全球變暖,他們一定會用實際行動來踐行低碳環保,垃圾入桶,嚴守垃圾分類回收,為地球母親的“健康”做出一份貢獻。(馬晨 陳彤安)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