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四點半,涿鹿桑干河國家濕地公園的河面上還籠罩著一層薄霧,47歲的楊國慶已挎上相機、背著望遠鏡,推著自行車行走在河畔。作為濕地公園管理中心的一員,他總是比上班時間提前4小時出發,只因日出時是鳥兒覓食的活躍期,更是記錄各種候鳥種群數量、活動規律,為濕地保護提供科學依據的“黃金期”。
從2018年至今,楊國慶已走過了7年護鳥路。最初巡護時,河岸還滿是泥濘,鳥兒身影并不多見。近些年,涿鹿縣立足“首都‘兩區’”建設,聚焦生態修復和水源涵養,構建永定河綠色生態廊道,重點實施了桑干河綜合整治工程、桑干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工程等,縣域內再現河湖粼粼美景,也因此成為了候鳥遷徙的重要棲息地,每年各類遷徙鳥類達數萬只,其中黑鸛、白頭鶴、大鴇、遺鷗、天鵝等154種野生動物成為他鏡頭里的常客。
楊國慶正在查看巡護日志 趙曉剛 攝
楊國慶守護候鳥 趙曉剛 攝
開展普及護鳥知識公益活動 趙曉剛 攝
如今,楊國慶的電腦里存著上萬張照片,每一張背后都是一段與鳥兒的邂逅故事。2023年一個雨夜,村民抱來一只左腳蹼潰爛的鴻雁,他像捧著易碎的瓷器般為它清創包扎,精心照料直至康復;2024年,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黑鸛從7年前的首次發現,到已形成達20多只的越冬種群;同年冬天,在冰天雪地中蹲守多日,他終于拍到2000多只野生灰鶴如流動的銀毯鋪展在田間休憩、覓食的場景……
在堅持日行20多公里的巡護路線上,楊國慶與鳥類的交集越來越多的同時,也不斷更新著發現新鳥種記錄。今年4月15日,楊國慶在巡護日志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他首次在濕地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種群活動。18只體長達1.2米、翼展超2米的大型涉禽,正在用長而粗壯的喙啄食魚蝦,黑白相間的飛羽在陽光下格外醒目。他屏住呼吸連按快門,既激動又生怕驚擾到這些“稀客”。“東方白鸛對遷徙‘驛站’的要求很嚴苛。它們的到來成為了濕地生態系統明顯改善、自然承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有力印證,也使濕地公園內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增至7種。”楊國慶難掩激動地說。
如今,在桑干河濕地武家溝村、保莊村流域,以及涿鹿境內與桑干河交流的洋河流域,經常能看到楊國慶和同事巡護的身影。除監測候鳥種群外,他們還聯合當地森林公安、農業農村局、水務局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打擊非法采砂、破壞植被等行為。每到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節日,楊國慶還會化身講解員,給前來參觀的觀眾普及護鳥知識。尤其當得知為研究遷徙規律,工作人員會給一些候鳥身上戴上獨一無二的環形標志時,這張特殊的“身份證”引起了很多中小學生極大興趣,爭相希望成為“濕地衛士”時,讓楊國慶覺得所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
眼下,候鳥大規模南遷的大幕即將拉開,桑干河濕地將再現鳥兒翔集舞蹁躚的熱鬧場景。對于這場將持續2個多月的遷徙,楊國慶已做好了充分準備,他想再次見到東方白鸛,更想看到流域持續治理后桑干河畔萬鳥歡的盛景。
(記者 趙曉剛 通訊員 郭穎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