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耀鎮石門村“秸稈畫小課堂”文明實踐項目
保岱鎮下葫蘆村的“德仁愛心理發屋”文明實踐項目
黑山寺鄉下榆林村“理論+農技雙課堂”文明實踐項目
東小莊鎮大西莊村“四點半課堂”文明實踐項目
今年以來,涿鹿縣緊貼群眾需求,堅持因地制宜,以“為群眾辦實事”為宗旨,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為抓手,整合社會資源和志愿服務力量,打造“善美涿鹿”文明實踐項目,深入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提升群眾獲得感和社會文明程度。
走進涿鹿縣涿鹿鎮東關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農民書畫室,淡雅的墨香彌滿整間屋子,一幅幅書畫作品掛滿了墻面。志愿者王曉剛正認真地向前來學習書法的孩子們傳授書法技巧。在他的指導下,孩子們專注于書法世界,體驗著書法的獨特魅力。
“在這里,大伙兒可以利用業余時間來練練書法,學生放假期間,義務為學生提供一些學習書法的活動,這樣既陶冶了我們老年人的情操,也為社會做一點小小的貢獻。”王曉剛說。
考慮到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老人孩子需要陪伴,東關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立足群眾需求,打造了“五小”服務文明實踐項目,即“小毛筆、小剪刀、小工具、小鑼鼓、小課堂”,為村民提供書法寫作、義務剪發、免費維修、文化娛樂、知識普及的空間。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志愿者為其義務理發。此外,社區還建設了健身室,幫助老人們科學鍛煉,強身健體。
東關村的文明實踐活動,正是涿鹿縣實施“善美涿鹿”文明實踐項目的縮影。據涿鹿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善美涿鹿”文明實踐項目主要包括兩個系列活動。其中之一是開展以“幫解民憂、暖心服務”為主題的“鹿小X”系列實踐活動,如全縣覆蓋式愛心理發“鹿小剪”、便民義診“鹿小醫”、幫解民憂“鹿小幫”、惠民政策宣傳“鹿小宣”等群眾可感可知、具有涿鹿特色的系列文明實踐活動;另一系列活動則以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為主題的“桑干”系列文明實踐項目,包括書法、繪畫活動“桑干墨韻”、非遺項目手工藝傳承活動“桑干技藝”、戲曲文化傳承活動“桑干涿韻”等。在推進模式上,通過統籌各部門資源,運用“中心+協會”“中心+黨員志愿者”“中心+機構”“中心+五老人員”等“中心+”多元模式,凝聚社會各方人員力量,提升文明實踐活動的參與率和服務質量。
7月29日,涿鹿縣臥佛寺鎮臥佛寺村獨居老人王翠花家,幾名施工人員正在為老人修理自來水管道。“孩子們今天來看看我,幫我修了管道,這下用水也方便了。”老人口中的“孩子們”正是臥佛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幾名志愿者,這些年,從修房子到日常起居,志愿者們事無巨細,將老人照顧得妥妥當當。像王翠花這樣的老人,村里還有不少,臥佛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持續聚焦“一老一小”“一病一殘”“一弱一困”等群體,積極開展鄰里守望、敬老助老等活動,讓群眾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我們村現在有27個志愿者,大家各展所長,開展理論宣講、衛生整治、文藝演出等活動,幾位年齡較大的志愿者還成立了‘銀齡志愿者服務隊’,積極推動村歷史文化的研究和傳承,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成功申報市級非遺項目臥佛燈會,縣級非遺項目段氏紡繩、臥佛寺土棋、臥佛寺燈山、燈陣等,現在我們村是遠近聞名的‘非遺村’。”臥佛寺村黨支部書記楊玉亮說,通過開展“善美涿鹿”文明實踐項目,將志愿服務融入群眾日常生活,同步開展鄰里互助、典型培樹、積分獎勵等活動,幫助群眾解決生活問題的同時,推進移風易俗,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讓更多群眾成為良好社會風尚的倡導者,共建共享和美鄉村。
據介紹,今年以來,涿鹿縣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共組織開展“善美涿鹿”文明實踐活動2660次,惠及群眾8.1萬人,同時積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一站一品”建設,便民洗衣、孝老食堂、暖遞驛站
等活動品牌受到當地群眾廣泛歡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通過文明實踐活動的大力實施,如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不僅成為涿鹿居民生活的“加油站”,更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黏合劑”,凝聚起共建文明和諧涿鹿的強大合力。(記者 王棣 通訊員 郭穎暉 朱文君 張婧奇)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