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張北縣饅頭營鄉李森林村的養谷厚道生態農業種植基地內,近千畝鹽堿地上青貯玉米正在拔節生長。
2018年以前,這千畝鹽堿地還是長滿“芨芨草”的荒地野灘,在鹽堿地改良專家秦文斌團隊的探索努力下,幾年時間,李森林村的荒田變成了增收田,鹽堿地的PH值逐步降低,燕麥、向日葵、青貯玉米等作物在這片土地上輪番“登場”,茁壯成長。同時,基地還與科研院所合作,進行田間品種對比試驗,選育出適合不同程度鹽堿地生長的適生農作物品種。
破“堿”生金,李森林村鹽堿地改良探索的實踐是近年來張北縣轟轟烈烈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治理之戰中的生動一幕。
張北縣共有鹽堿耕地1.56萬畝,全部為輕度鹽堿地。近年來,張北縣努力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新路徑、新模式,將機遇優勢轉化為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扎實成效。2012年以來,張北縣開始對壩上鹽堿地改良進行探索性研究,截至目前,全縣共實施了共計8553畝鹽堿改良工程,項目區改良后均進行了燕麥、胡麻、甜菜、向日葵、油菜、青玉米等作物的示范種植,實現了鹽堿地當年改良當年種植的良好效果。
讓實驗室里的科研理論成為壩上土地改良的技術支持,張北縣積極引進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河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開展項目合作,實施了聯合國糧農組織鹽堿地農家品種保護與可持續性利用、壩上地區鹽堿地改良技術研發以及鹽堿地長效治理與生態產業化示范等項目,獲得實用新型專利4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聯合市農科院建立鹽堿地實驗基地,開展耐鹽堿品種篩選選育、鹽堿地栽培技術優化等研究,培育出藜麥、莜麥、亞麻、馬鈴薯等15種22個品類;篩選出“冀張藜3號”、“壩莜1號”、“壩莜21”號等適宜當地鹽堿地種植的農作物品種。
同時,積極構建“一院、兩園區”的鹽堿地綜合利用新格局。“一院”即冀北鹽堿地綜合利用產業研究院,“兩園區”即鹽堿地農業產業鏈開發科技創新孵化園和鹽堿地綜合治理與利用種植示范園。園區選址在張北縣創業孵化園,目前張家口養谷厚道農業有限公司一入住園區。叫響壩上鹽堿地作物品牌,培育了張家口養谷厚道、張北天綠農業等鹽堿地生產和深加工龍頭企業,研制出鹽堿地藜麥、藜麥片以及藜麥小分子活性肽蛋白粉等優質產品,打造出了“堿地香”藜麥品牌。
今年,張北縣先后制定了《2025年張北縣鹽堿耕綜合利用工作方案》、《2025年張北縣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確完成0.15萬畝鹽堿耕地改造提升任務,具體分布在饅頭營鄉李森林村0.12萬畝,郝家營三義美村0.03萬畝。同時力爭收集耐鹽堿種質資源10份,創制特色優異新種質1-2份,選育推廣新品種20個以上,耐鹽堿莜麥種植面積發展到1.1萬畝,建設1個以上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點。
在2023-2024年試點的基礎上,力爭打造總面積1萬畝的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區,推廣藜麥、莜麥良種及西蘭花、向日葵等耐鹽堿作物,示范區內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效益提高了10%以上。同時打造“規模化”莜麥、藜麥、甜菜基地1.1萬畝。
下一步,張北縣將在產業鏈條、試點示范、市場主體、品牌打造、生產要素上不斷尋找突破。堅持“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深入對接科研院所專業技術團隊,開展關鍵性理論研究,大面積推廣耐鹽堿性作物品種、鹽堿地集成技術,深挖藜麥、莜麥、向日葵等特色優勢,大力發展鹽堿地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打造鹽堿地特色產業鏈條,提升鹽堿地種植效益;培育壯大與耐鹽堿品種繁育、鹽堿耕地改良、鹽堿地農產品加工等相關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培育,鼓勵農戶與合作組織間通過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快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推進鹽堿地生產由“一家一戶”向適度規模轉變;深度挖掘藜麥、莜麥、向日葵等特色優勢,引導鹽堿地綜合利用經營主體強化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登記管理,推動實施良好農業規范,做大做強自主品牌,打造鹽堿地“土特產”特色品牌。
秋色已至,豐收在望,土地乃農業之根本。在張北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向陽花燦爛盛開,既是令游客流連忘返的絕美景致,也是讓農戶喜笑顏開的豐碩果實;谷物抽出飽滿的穗子,寄托著一年辛勤勞作后倉廩充實的美好期盼;堿地作物即將迎來收獲,關乎著土地改良探索的重要成果……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農業探索實踐正在穩步推進,繪就了壩上人民不負春光、不負秋色的動人畫卷。(孫琳 翁曉靜 趙東陽)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