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色收,秋色動,入秋后,壩上農戶對好收成的期盼也愈加濃烈。近日,在張北縣兩面井鄉七號村,萬畝張雜谷長勢喜人,麥穗低垂待豐收,谷粒沉甸盼米香。
兩面井鄉位于張北縣西北部,全鄉水澆地全部退減,老百姓多稱本地土壤為“旱地”。如何讓“旱地生金”,擺脫全鄉農戶靠種植傳統莜麥小麥等作物廣種薄收的狀況?
近年來,兩面井鄉結合生態、土壤等實際情況,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讓高效旱作農業成為全鄉農業轉型的重要支撐。“旱作谷物是全鄉農業結構調整的首選,我們鄉選擇種植的谷物是根系發達,抗旱性強,同時還抗倒、抗病的‘張雜谷’品種。2025年,全鄉共種植張雜谷六號22610畝。”兩面井鄉宣傳委員李強介紹道。
為實現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管理,兩面井鄉采取了“大戶承包”模式。2025年,張家口睿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兩面井鄉七號村、二號村共種植張雜谷14000畝。“我們種植的‘張雜谷6號’,品種米粒結實性好,黃谷黃米,適口性好。今年,預計畝產可達700斤,每斤售價2元,每畝收入1400元,純利潤可達800元。”張家口睿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趙繼全說道。
昔日旱地變成“致富農田”的同時,也成為了村民家門口的就業“良地”,據趙繼全介紹,從張雜谷翻地播種、除草收割到脫谷歸倉,預計使用勞動力達200多人次,多是周邊村民。
“兩面井鄉高效旱作農業示范園區涵蓋了張雜谷、菊芋、玉米、籽瓜等多個種類,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種植輻射帶動農戶持續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李強說道。
兩面井鄉張雜谷繪出的壩上“豐景圖”,成為近年來張北縣轟轟烈烈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治理之戰中的生動一幕。據悉,張北縣共有輕度鹽堿地1.56萬畝,近年來,通過“以地適種”和“以種適地”相結合,截至目前,全縣共實施了共計8553畝鹽堿改良工程,實現了鹽堿地當年改良當年種植的良好效果。同時,積極對接、引進科研院校開展項目合作,實施各項鹽堿地品種保護、可持續性利用、改良技術研發與長效治理等項目。培育了張家口養谷厚道、張北天綠農業等鹽堿地生產和深加工龍頭企業,叫響更多鹽堿地自主品牌。
“下一步,張北縣將在產業鏈條、試點示范、市場主體、品牌打造、生產要素上不斷尋找突破,深挖特色農作物優勢,大力發展鹽堿地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打造鹽堿地特色產業鏈條,提升鹽堿地種植效益。”張北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振林表示。(孫琳 翁曉靜)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