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張北縣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持續延伸新能源產業鏈條,著力構建新能源產業體系,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截至目前,全縣新能源總裝機規模1283.43萬千瓦,其中風電規模763.13萬千瓦、光伏規模488.52萬千瓦、儲能規模31.78萬千瓦,占全市裝機規模的三分之一,位居河北首位、全國前列,成為京津冀地區重要的綠電供應基地。
位于張北縣大河鄉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基地,高聳入云的大風車和一排排光伏發電板相映生輝。該工程是全球首個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儲能系統及智能輸電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工程,該工程通過七種運行組態的聯合發電方式,把冀北地區的風光資源轉化為“穩穩的綠電”,并入冀北電網,輸送到京津冀負荷中心。以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為代表,目前,張北新能源產業已經形成集發、儲、輸、用、檢測、制造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
“好風憑借力”,坐擁得天獨厚的風能資源,張北縣是全市新能源起步最早的縣區,講述張北的新能源“故事”要從1996年的長城風電場說起。當地利用外資在野狐嶺隧道旁建起24臺風機、總裝機容量0.985萬千瓦,張北的風電產業自此起航。
“張北先后引進了中節能、大唐等央企、國企,一大批有實力的民營新能源企業也相繼進駐。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全縣已有新能源企業77家,其中風電企業51家,光伏企業26家。2024年全縣風光項目年發電量達到194億度,全年可實現稅收5.8億元。預計到2025年底全縣新能源裝機突破1350萬千瓦,全年發電量可超過200億度,總體看新能源企業運營情況發展情況較為平穩。”張北縣新能源發展中心主任韓志麟介紹道。
隨著張北新能源裝機并網規模不斷擴大,裝備制造業也日漸興起。如今,張北已經形成了以運達主機生產、艾郎葉片生產、安塔塔筒生產等為代表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并延伸出包括運輸安裝、檢測認證、運營維護、科普教育和旅游觀光等業態的產業鏈條。
走進張北艾郎風電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灌注、沖壓、冷卻、打磨、吊裝……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趕制著訂單,運送材料的“平衡車”往來穿梭,每36至38個小時,就會有一支過百米的風機葉片從這里成功下線。車間外,一排排108米的大功率風電葉片排列整齊,正等待著奔赴風電場。“目前,市場上有兩款主流的百米級以上葉片,其中一款是我們自主研發的葉片,能夠適配市場上從6MW到11MW的所有風機。”張北艾郎風電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杰說。
艾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內高科技民營企業,主要從事風力發電葉片的生產、銷售和服務。2017年,了解到張家口是唯一的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風電裝機規模位居全國首位,市場空間廣闊,企業選擇落戶張北,為當地新能源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此外,張北光伏裝備制造產業也走上高端發展快車道。2023年以來引進了海泰單晶硅光伏組件制造廠和科盛逆變器和儲能變流器生產基地,延伸了光伏裝備制造的全產業鏈條,是省內唯一具備風光裝備制造全產業鏈的縣區。(孫琳 翁曉靜)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