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座座轉動葉片“大風車”隨地勢錯落,漫山遍野,成為張北壩上的風景線,當鋪滿山坡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當數據中心奏響綠電與算力融合的“交響曲”……未來,創新驅動,欣欣向榮的張北正在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揚帆奮楫……
一組數據振奮人心:截至目前,全縣新能源總裝機規模1283.43萬千瓦(其中風電規模763.13萬千瓦,光伏規模488.52萬千瓦,儲能規模31.78萬千瓦),占全市裝機規模的三分之一,位居河北首位、全國前列,預計到2025年底全縣新能源裝機突破1300萬千瓦。2025年第一季度風光項目發電量100億度,預計2025年全年發電量可超過200億度。
新能源產業如何聚鏈成勢?
“張北新能源已經形成集發、儲、輸、用、檢測、制造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
新質生產力成勢處,高質量發展動能足。張北縣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發力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屢創新績:張家口市第一塊單晶硅光伏板在這里下線;華北地區首支長百米風電葉片在這里投入量產;陸上風輪直徑最大的10MW智能風電機組在這里完成樣機吊裝……
“好風憑借力”,抓住資源優勢,張北開始謀劃、建設發展新能源產業。
目前張北縣已形成以運達風機、安塔塔筒、艾郎葉片等企業為代表,較為完善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條。2023年10月海泰單晶硅光伏生產基地第一塊單晶硅光伏組件正式下線、年可實現單晶硅組件生產規模超過1GW;科盛逆變器及儲能變流器制造廠于2024年8月正式投入運產,年產能將達到2GW,儲能變流器年產能200MW,延伸了全縣光伏裝備制造的產業鏈條。
“綠色經濟”為全縣帶來了什么?
“174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全部實現并網發電,截止2025年3月,該項目共計結算收益約1.7億元,收益結算扣除相關費用后,全部撥付至鄉村振興局用于助力全縣鄉村振興工作。”在張北縣饅頭營鄉胡家坊村、鄭油坊村1500畝未利用土地上,種滿了“鐵桿莊稼”,一排排光伏板熠熠生輝,講述著光伏扶貧的振興故事。
2024年大容公司按照500千瓦/村的標準,將全縣193個沒有村級電站的行政村,一次性申報了村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為9.65萬千瓦光伏電站及相關配套和附屬設施,總投資約3.3億元,總建筑面積256.2萬平方米,建設地點位于張北縣三號鄉、二臺鎮、大囫圇鎮等12個鄉鎮,結合張北縣電網現狀,按照“集中聯建,分區送出”的原則,采用接入10KV線路的并網方式。光伏發電收益以“公益崗位+村集體事業”相結合的方式分配,覆蓋193個非貧困村,最大限度提升村集體收益,形成長期有效的村級產業收益支撐。同時探索形成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運維高效、分配精準、監管到位”的資產收益模式。
在當地有句俗語:吃不窮喝不窮,盤算不到一輩子窮。張北從縣域層面立足優勢謀發展,統籌大局做規劃,讓抓不住的“風光”,變成了百姓“摸得著”的收益。
風電生產企業“隨風而動”加入“捕風者”行列
走進張北艾郎風電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灌注、沖壓、冷卻、打磨、吊裝……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趕制著訂單,運送材料的“平衡車”往來穿梭,每36至38個小時,就會有一支過百米的風機葉片從這里成功下線。車間外,一排排108米的大功率風電葉片排列整齊,正等待著奔赴風電場,這里的一支葉片立起來有33層樓高,能夠同時容納260多個成年人并排站在上面。
艾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內高科技民營企業,2007年成立之初就瞄準新能源賽道,專注于風力發電葉片的生產、銷售和服務。2017年,艾郎選擇落戶張北,成立了張北艾郎風電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伊始即選擇了綠色能源這一新興行業,因為看中了這個行業的發展潛力,后經多次考察,了解到張家口是唯一的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風電裝機規模位居全國首位,市場空間廣闊,所以選擇落戶這里。”張北艾郎風電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杰告訴記者。
目前,張北艾郎引入了全自動、智能化的風機葉片拉脊梁生產線,也是生產葉片大梁的關鍵環節,它負責塑造葉片的“脊梁”。葉片主梁是風機葉片至關重要的核心部件,具有輕量化、高強度、高韌性等特性。這里生產的葉片根部直徑近4米,而葉尖僅僅不過一張硬紙板的厚度。他們通過鈍尾緣、輕量化結構設計,將葉片重量降到最輕。在產品質量把控方面,張北艾郎公司擁有自己的QMS系統,實時監測質量數據,就像給每支葉片裝了 “健康監測儀”。后續檢驗中,他們使用全自動的UT級掃查,還引入了AI進行分析,大大提升了葉片質量檢測精度。
“2025年,我們的訂單量比較飽和,交付訂單達到320多套。”陸杰信心十足地表示。(記者 孫琳 通訊員 翁曉靜)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