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在張北縣二臺鎮至大囫圇鎮的廣袤土地上,深藍色的光伏板陣列如一片廣闊海洋鋪展至天際,將熾熱陽光轉化為汩汩“綠電”。一支由15家中央省市媒體記者組成的采訪團走進恒源新能張北500兆瓦光伏電站,探尋民營企業如何在這片壩上草原上奏響能源變革的強音。
站在觀景平臺遠眺,1.7萬畝的光伏場區泛著金屬光澤,與遠處轉動的百米高的“風車”相映成趣。“這85萬塊晶科N型雙面組件,每年可‘吸’光發電8億度。”駐場經理汪寧寧說。
當注意到采訪團看到牛群在光伏板下悠然覓食時,他進一步說:“我們的項目踐行‘牧光互補’理念,通過將光伏發電與畜牧養殖深度融合助農增收。”河北工人報記者韓廷鈺不禁感慨:“板上電流涌動,板下牧歌悠揚,這才是真正的土地賦能!”
在站內控制室同樣綠能涌動。運行班值長田昀正緊緊盯著眼前的五塊顯示屏。它們是基地的千里眼、順風耳。田昀和同事全天候值守,通過它們實時監測全站發輸變電設備狀態,以及一些關鍵數據,確保將本地“無限風光”轉化的“綠電”,匯集升壓到220千伏,再通過515公里“電力高速路”與15座升壓站組成的輸送網絡,直抵合盈數據(懷來)科技產業園。“這里1000兆瓦負荷規模,與用電端已形成了‘呼吸般’的精準匹配。”當得知這些“綠電”支撐著京津冀海量數據運算時,采訪團成員紛紛表示:“‘綠電’已成為數字時代的血液,而張北正是那跳動的心臟。”
“風光變幻莫測,如何保障穩定供電?”面對記者提問,汪寧寧指向正在建設的300兆瓦/600兆瓦時儲能項目。該項目采用跟網型、構網型等前沿技術,如同巨型“充電寶”平抑波動,確保負荷側消納電源側超50%發電量。去年該項目榮獲“儲能創新成果金工獎”,其創新實踐引發采訪團熱議。“儲能不僅是技術,更是新型電力系統的基石。”人民網記者郭靜怡在采訪本上寫下這樣的話。
“目前,恒源新能在張家口沽源、蔚縣、張北等地區的風光項目并網容量已達2.78吉瓦,凸顯了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先地位,是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示范區建設的典范。”恒源新能河北省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馬磊表示,公司正在積極打造環京最大算電一體碳中和示范區,今年計劃新增開工項目2.75吉瓦,屆時將大幅提升清潔能源產能,項目全部建成后年發電量預計不低于100億千瓦時,助力實現綠電高效消納和區域碳中和目標。
恒源新能正按著發展路線,在張北草原上譜寫出一曲“綠色交響”,奮力書寫能源轉型“張家口答卷”。記者 趙曉剛 通訊員 吳孟忱 王丹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