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北縣大西灣鄉永德堂村,金燦燦的張雜谷彎下了腰,村民們正忙碌地收割著沉甸甸的張雜谷。“今年,我們村首次嘗試種植了張雜谷,村民們看到收成這么好,都紛紛表示明年也要種。”大西灣鄉永德堂村書記張利笑著分享道。
大西灣鄉耕地面積6.19萬畝,均為旱地,降雨稀少,傳統農作物莜麥收成欠佳。面對這樣的困境,大西灣鄉副書記王衛國等干部前往張北縣海流圖鄉等地考察,最終選中了“張雜谷6號”這一優質品種。張雜谷是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首席專家趙治海教授精心培育的谷子高產品種,其根系發達、抗旱節水、耐瘠抗倒、無霜期短、高產穩產且米質優良,極為適合大西灣鄉的沙土地種植環境。
在取得張家口市農科院的支持后,全鄉共種植“張雜谷6號”5730畝。“起初,村民們對種植張雜谷心存疑慮,村委發動村干部率先示范,帶頭種植,村民們也放下了心中的顧慮,紛紛加入到種植行列中來。”張利介紹道,村里采用了“黨員和種植大戶帶動散戶種植”的模式,有效調動了村民種植張雜谷的積極性。今年,永德堂村共有72戶村民種植了張雜谷400畝。
在種植過程中,趙治海教授兩次親臨現場,深入田間地頭,為村民們提供種植技術和管理的專業指導。他的團隊全程參與種植過程,為張雜谷的豐收和農戶收入的增加保駕護航。“有了趙老師團隊的全程指導,我們雖然是第一年種植張雜谷,但心里非常踏實。”村里的種植大戶李樹寬感慨地說。
如今,正值張雜谷豐收之際,大西灣鄉積極與各個農產品公司對接,通過“訂單模式”為農戶打開了銷路。據張利介紹,每畝地的種植成本約為400元,張雜谷的平均畝產約為700斤,而市場價格可達1.5元一斤,扣除成本后,每畝地的利潤可達600元左右。這一經濟賬的清晰計算,讓村民們看到了種植張雜谷的美好前景和豐厚回報。
對于張雜谷產業的發展,大西灣鄉還有很多新想法,“明年我們計劃把耕地擴張到1.5萬畝左右,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業結構,相信我們可以打造出一條新的致富之路,力爭讓張雜谷成為大西灣的一張亮麗名片。”談及張雜谷的種植與深度開發,大西灣鄉上下充滿信心。(記者 孫琳 通訊員 安少佳)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