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張北縣將按照“1146”工作總體思路,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總基調,聚力打造“六個中國式現代化張北場景”,奮力開創美好開局。
打造綠電風起潮涌的核心示范場景。圍繞打造可再生能源綜合創新示范區,全力推進百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創氫能等國家級示范項目建成投運,堅持風、光、熱、儲、氫等能源綜合開發,形成涵蓋風電、光伏、儲能、光熱、生物質、天然氣等全類型開發綠電體系。堅持發、儲、輸、用、檢測、設備制造、科研示范全鏈條發展,形成集能源開發、能源裝備、能源服務、能源應用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到2026年綠電供綠企實現大幅度覆蓋,鄉村就地消納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以能源革命推動農村現代化場景革命實現重大歷史性突破。到2035年,將形成“風、光、熱、儲、氫”多能互補的新能源格局,把張北建成產業特色更加鮮明、結構層次更加高端、綜合競爭力更加強勁的“中國新能源之都”。
打造數字經濟產業化的典型應用場景。全面提升數字經濟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現代化水平,實現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加快推進電信智慧云基地、張家口算力產業園、愛特云翔數據中心等數據中心建設,著力構建綠色集約、布局合理、規模適度、高速互聯的大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推進大數據信息技術服務基地4個園區建成投運,到2026年從業人員超過1萬人。建設大數據研發平臺和創新實驗室,大力推進“互聯網+”工程,建成一批無人超市、智能便利店、自助售貨機等新型銷售商超,形成規模化5G產業發展的生態圈,實現市民數字信息服務全覆蓋,到2026年全縣網絡銷售年零售額達到30億元以上,打造全省乃至全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樣本和標桿。
打造全國全域全季旅游的體驗場景。構建以草原天路生態觀光帶、中都草原特色文化帶、縣城游客集聚中心“兩帶一中心”為重點的發展格局,打造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隆起點。到2026年成功叫響“張北消暑”“張北滑雪”“張北中都”等一批旅游品牌。在舉辦好B MW越山向海人車接力賽等重大體育賽事的同時,重啟草原音樂節(季),打造動漫創意休閑、實景演藝、影視旅游等一批節慶活動品牌。到2026年接待游客總量突破1000萬人次,年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20億元。堅持點位提升與優化布局相結合,加快推進華潤希望小鎮、中都現代馬產業中心等項目,形成“一心一環兩道五區”的全域旅游空間格局。到2026年建成4個4A級旅游景區、1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打造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場景。完成三臺河、黃蓋淖水庫等河流綜合治理和水庫修復整治工程,進一步保護和修復安固里淖生態功能,形成縱貫縣域南北的4條草原水路格局;到2026年,建成黃蓋淖國家濕地公園,高水平建成大營灘、三臺河2個濕地公園,濕地面積達到3.9萬畝以上,濕地率超過0.6%,流域面積恢復到縣域面積的75%以上。完成古城河到玻璃彩河跨流域調水,實施玻璃彩河、東洋河“兩河環城水系連通”工程,在森林公園、南山公園、草原公園、濱河公園沿線建成5個人工湖,打造“四園五湖兩河連”的環城水系,形成“水草豐美、水城相依”的水生態良性循環。
打造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繁榮場景。形成以縣城為核心、10個重點城鎮為帶動、53個中心村為基礎的新型城鎮化體系。打造紅人谷國際影視小鎮等一批綜合特色小鎮。重點推進“兩廳兩河兩園兩街”建設,貫通東洋河、玻璃彩河環城水系,提升濱河公園和草原公園,建設城市會客廳、市民健身廳,打造商業文化娛樂街區和特色餐飲商業街,形成“四面環綠一帶水、半城景色半城商”的美麗宜居城市。正式啟動中都機場,加快推動太錫鐵路張北段客運專線開工建設,完成京尚高速公路(張北至崇禮段)、207國道改線等路網建設。到2026年形成以航空鐵路為牽引、以高速公路為骨架、以國省干線為依托、以農村公路為脈絡、以客運樞紐為轉接的覆蓋全域、輻射周邊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成現代化交通強縣。
打造民生福祉充分保障的幸福場景。到2026年城鎮居民失業率控制在4%以下,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萬元以上。堅持每年把80%以上的財政收入投入民生事業,滾動實施好20項民生工程和10件民生實事,完善基本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城鄉困難人口兜底率100%。增加公辦幼兒園學位供給數量,抓好縣城寄宿制學校建設,職業技術教育進入全省前30強,高中教育保持全市領跑位次、本科上線率達到95%以上,建成全省一流的教育中心;完成縣醫院整體搬遷工程,成功創建三甲醫院,打造輻射壩上及周邊內蒙古旗縣的區域優質醫療中心。(記者 宋維根 通訊員 宋海鑫)
編輯:劉穎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