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下午2點30分,日頭正烈,下花園臨時裝沙點內,百十來號搶險隊員三三兩兩的尋著陰涼處蹲下,正就著熬菜大口的吞著饅頭。
生怕大伙兒吃不飽,身為裝沙點負責人的楊杰一邊擦掉額頭上不停滑落的汗滴,一邊大聲囑咐隊員們“吃了再干”。
飯菜談不上豐盛,但每個人都吃得很快,前腳剛扒完最后一口饅頭,后腳已經見到好幾個人起身,提溜著鐵鍬、編織袋,又向不遠處的沙堆走去……
楊杰說,自打7月24號接到防汛指令,這里的好多人幾乎就沒離開過這片沙場。“八小時一班,輪軸轉。”他低頭踢了踢腳邊的編織袋,粗糙的布料已被沙粒磨出毛邊,“每天一百五十多號人,光來回的運沙車輛就得120多輛(次)。”
“大伙兒都想為堤壩的安全和河道的穩固添一份力!”楊杰說,作為土生土長的下花園人,自打記事那天起,今年是他第一次見到洋河有這么高的水位。“水面寬得快認不出了,水流急得能卷走石頭,誰看了能不急?”
為了不影響防汛進度,這幾天楊杰總共只睡了十多個小時。為了保證防汛的效果,他還和大伙兒研究出了最快的裝沙方法。“三人分一組,每袋至少三鍬沙,一人鏟、一人撐袋、一人封口,裝車就能走。”每到裝車前,小伙子還會扯著嗓子提醒,“打包帶要勒兩道,別等運到地方散了架。”
以汛為令,聞汛而動。據不完全統計,自24號以來,僅楊杰所在的臨時裝沙點,已累計運送沙袋超過了20萬袋,總計沙量超3000噸,為洋河沿線的筑堤工作做出了貢獻。
“緊要關頭,汛情不退,我們絕不放松!”楊杰說,自己是個“粗人”,說不出啥大道理,但他知道,多裝一袋沙子,堤壩就能多一份安全,咱老百姓的心里就多一份踏實,所以只要防汛需要,他就會一直守在這里,跟大伙兒一起眾志成城、共度難關。記者 胡程利 通訊員 院玉順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