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尚義縣察汗淖爾濕地的邊緣,薄霧如紗,輕輕覆蓋著新擴的水面。此刻,濕地管理中心剛剛完成最新的無人機巡航監測,一組數字宣告著喜人的變化:察汗淖爾濕地水域總面積,已達66.7平方千米。 相比今年初的42.41平方千米,這片曾一度在干旱中沉寂的“草原之腎”,正以一種沉靜卻堅定的姿態,慢慢舒展開來,水面創下了近二十年來的最廣紀錄。
察汗淖爾水面的擴大,并非一場孤立的復蘇。在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首都“兩區”)建設的藍圖之下,張家口的濕地正經歷著一場無聲卻深刻的嬗變。水面在擴展,生命在回歸,守護的力量在凝聚,新的可能亦在綠意中萌發。
一張延展百萬畝的“濕地答卷”
視線越過察汗淖爾,投向更廣闊的濕地版圖。在康保縣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監測人員凝視著屏幕上的衛星影像對比圖。他的目光停留在主湖旁兩個新出現的、顏色略深的藍色斑塊上。“看,這里,還有這里,”他指著屏幕,“是自然形成的新子湖。”這無聲的生長,為康巴諾爾——這片全球最大的遺鷗繁殖地,帶來了新的空間。遺鷗種群數量已從2014年低谷時的約3000只,回升并穩定在如今的8800只左右。子湖的出現,仿佛是大自然為它們默默添置的新居。
向南,懷來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的水岸線邊,數字印證著改變:公園里能叫上名字的鳥兒,已從169種增加到了191種;水下的植物世界更為熱鬧,從106種增長到318種——連被認為稀有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也重新在水邊安了家。這一切生長的根基,是水質的沉淀與提升:官廳水庫的入庫水流,如今已穩定地達到國家Ⅲ類標準。這一湖凈水,滋養著兩岸,也默默流向遠方。
在壩上的其他地方,復蘇的痕跡同樣清晰可辨。曾經干涸多年的公雞淖,水面已悄然重現,在陽光下泛著細碎的銀光;閃電河與壺流河的濕地深處,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那優雅如剪影般的身姿,成為這片土地重煥生機的生動注腳。
106.92萬畝。這是張家口市濕地資源的底色,穩居全省第三。它們不再僅僅是地圖上的色塊,而是一張由16個省級以上濕地公園(其中國家級8個,數量居全省之首)、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4處省級重要濕地共同織就的、日益綿密的生命網絡。“水面在延展,生物在增多,”市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管理中心主任王樹凱,望著遠處的綠意,“這些變化,是首都‘兩區’建設最扎實的答卷。老百姓推開門窗,看得見水清岸綠,聽得見一聲聲鳥鳴,這份環境的改善,是實實在在的。”
一場法制與科技的“雙驅守護”
察汗淖爾水面的擴張,康巴諾爾新子湖的形成,官廳水庫水質的穩定向好……這些看似自然的變遷背后,是一場浩大的守護行動。它由堅定的決心、精確的規劃、持久的投入和點滴的意識匯聚而成。
在尚義縣察汗淖爾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主任吳軍告訴記者:“守好濕地,先要摸清家底,再要守住底線。”總水量、地下水儲量、可開采的極限……每一個數字他都了熟于心。治理行動以一種堅韌且持久的狀態在開展:流域內的6個鄉鎮,1.1萬畝耗水較高的耕地被穩妥地調整用途;114眼用于農業灌溉的機井被有序關停;所有退出的地塊被細致地標注在圖上,關停的機井逐一斷電封存。
近28億元。這個數字背后,是截至去年底,一筆筆沉甸甸注入全市濕地修復工程的資金。它們最終通過退耕還濕、人工濕地、植被恢復等多種方式沉淀為9.17萬畝退化濕地的緩緩蘇醒;沉淀為19公里河道的清淤疏通;沉淀為158座界碑、4361個界樁、285公里圍欄的默默矗立;沉淀為176公里巡護路、游步道的悄然延伸;沉淀為10個觀測站、10座瞭望塔、13處宣教場館在濕地邊落成安家。
科技的力量,讓濕地煥發新生。2019年成立的“京張濕地保護修復科技示范中心”(市級中心及4個縣區分中心),像一座智庫。“壩上遺鷗繁殖棲息地分布”“引中水修復湖淖示范”“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技術集成”……這些項目的名稱下,是科研人員為濕地的療愈提供的精準的“處方”。
法治的保障,則如同深植地下的根系。從國家《濕地保護法》的頂層架構,到省《濕地保護條例》的細致枝葉,再到張家口市具有開創意義的《張家口市官廳水庫濕地保護條例》(全省首部專門濕地保護地方法規),以及沽源縣等地出臺的管理細則,還有8個國家濕地公園各自制定的園內規章……一步步法律法規為濕地構筑起穩固的基礎。尚義縣探索的“雙組長”機制(縣委書記、縣長共同負責),以及與毗鄰的內蒙古商都縣達成的默契協作,簽署的系列協議,讓跨區域的守護自然貫通。
守護的力量,最終沉淀在人心深處。 走進閃電河濕地公園觀鳥園,能看到一群孩子在屏幕前看候鳥飛翔的畫面。我市以世界濕地日、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世界環境日等為契機,對廣大群眾、學生等群體開展豐富多彩的宣教活動,并通過電視臺、報紙、網絡等主流媒體,對濕地保護、濕地建設等進行宣傳報道,進一步擴大宣傳范圍,使公眾濕地環保意識進一步增強。8個國家級濕地公園里的宣教場館,成為人們了解自然的窗口。“早些年?覺得那是片荒灘子,沒啥用處。”一位在濕地旁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如今常坐在水邊看鳥,“現在懂了,離不得它。瞧見有不對付的事,鄰里也會說一聲。”數據顯示,公眾主動報告的違規行為在逐步減少,“守護濕地”的意識在人們心中不斷生長。
一條惠澤鄉梓的“濕地+”產業鏈
濕地生態的逐步向好,正將生態的滋養轉化為惠澤一方的發展動力,催生著“濕地+”新模式。
在懷來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濕地生態觀光、科普研習、水上游覽……多種形式在這里交融。懷來著名的葡萄園,借著濕地生態整體提升的“東風”,將品酒與觀景結合,形成了一條獨特的體驗之路,實現了“濕地+農業”的巧妙融合:
察汗淖爾水域的擴展,也讓尚義縣看到了新生的契機。2025年,作為此地生態修復的關鍵節點,該縣將“綠色產業”列入了發展的視野。規劃中的生態步道、觀景平臺,旨在讓人能更親近這片水域;本地特有的農畜產品,也在醞釀著賦予“生態”的標簽。“預計今年能迎來幾萬的訪客,為鄉親們帶來更多在家門口的新活計。”負責項目的工作人員,語氣帶著務實的期待。
沽源縣依托閃電河等濕地資源,嘗試著“濕地康養”的路徑;閃電河、壺流河濕地新發現的丹頂鶴身影,成了吸引人們靜心尋覓的風景;全市濕地宣教場館里,每年超過兩萬名學生走過、看過、學過……濕地相關的產業,已在張家口的文旅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惠及周邊眾多的家園。
察汗淖爾水面的延展,不只是一個數字的增長。它是康巴諾爾遺鷗羽翼下新增的空間,是官廳水庫黑鸛安然棲息的倒影,是閃電河丹頂鶴悠然踱步的河灘,也是濕地邊村民望向水面時,眼中那份希冀和滿足。人與自然的故事,就在這靜水深流之中,低回婉轉,生生不息。記者 王映華 通訊員 史惠英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