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張家口立足“首都兩區”建設,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步伐,實施新型能源倍增工程,將新能源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作為主攻方向,推進資源開發與產業鏈條并舉,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新能源裝備制造等一批大型企業紛紛落地,初步形成風、光、儲多能互補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格局。
亮晃晃的光伏板追光逐日,成群的牛羊悠閑地吃草,板上生綠電,板下牧牛羊。在張家口尚義縣大蘇計鄉,400兆瓦牧光互補光伏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增綠生金”畫卷正鋪展開來。
年發電量6.3億度
在尚義400兆瓦牧光互補光伏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抓緊時間趕進度。只見,在2米多高的架子上,兩位工人正小心翼翼地安裝一塊兒光伏組件。他們按照相關工藝流程,既要保證平整度,又要保證接線槽盒安裝正確。
“項目于2023年6月7日開工,如今工程進入收尾階段,近80萬塊光伏板組件將全部安裝調試完畢,一座220千伏升壓站建成,預計10月底前實現并網。”中國能建天津電建尚義津尚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振鐸說。
尚義縣400兆瓦牧光互補光伏項目是省重點項目,工程位于張家口尚義縣大蘇計鄉境內,占地面積12500余畝。據介紹,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為電網提供電量約6.3億度,年經營收入約2.3億元,年納稅約0.3億元,相比火力電發,年節約標煤約25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大約60萬噸。
在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步伐中,尚義縣積極對接新能源行業領軍企業,已有24家光伏發電企業落地。作為全縣第一個牧光互補光伏大型項目,其特點和優勢有哪些?高振鐸告訴記者,根據壩上氣候特點,在技術和設備上下功夫,整個項目采用了雙波光伏組件。通俗講這是一種可以雙面發電的光伏組件,光伏板除了正面發電,背面也可以發電,這樣的話就綜合提升了場區的發電量和發電效率。同時,在220千伏升壓站內,配套建設儲能及調相機系統,以后根據用電需要,儲能系統可以儲存15%的電量,調相機則是穩定電壓,保障電力系統穩定運行,改善系統供電質量的重要設備。為體現牧光互補的特點,整個發電場區設計全部符合放牧要求。
光伏板下牧牛羊
“夏天的時候,在這兒放牛可好了,光伏板下好乘涼,牛兒也有了好去處,陰涼地兒臥一臥舒服得很。”隨著光伏電站的建成,大蘇計鄉郝家地村的牧民對光伏板下放牛的特殊經歷感受深刻。
大蘇計鄉地處尚義縣北部,地勢開闊平坦,畜牧業發達,郝家地村一共128戶,其中養殖戶就有70多戶。
村黨支部書記閆林告訴記者,郝家地村是個移民村,為了將改善村容村貌與村民養殖有機結合,解決養殖環境與居住環境的矛盾,村里專門成立養殖合作社,為養殖戶開辟集中養殖園區,建設養殖場地和儲草棚等,以保障村民持續增收。
對于村里建起的光伏電站,閆林說:“以前這兒都是灘地、草地,春天風大,夏天日曬,現在連成片的光伏板就像天然屏障,能起到遮陰、防風、固沙,減少地面水分蒸發等作用,既有利于草的生長,也方便村民放牧。”
“‘牧光互補’模式,從最初設計上就要考慮如何一邊發電一邊放牧的問題。”高振鐸說,“首先,這種混凝土管裝支柱承重力強,不僅抗風,也防止牲畜摩擦碰撞。和大部分光伏電站相比,這里的光伏支架要高出5倍,光伏組件最低點距離地面達2.5米,前后排間距有12.5米左右,雖然這樣設計提高了成本,但前提充分考慮到村民放牧的需求。”
在現場,記者看到一群黃牛在光伏板下來回穿梭,它們時而低頭吃草,時而在立柱上蹭癢,一幅悠閑自得的畫面。
經濟生態效益雙贏
尚義400兆瓦牧光互補光伏項目場地涉及大蘇計鄉郝家地、小梁子、白沙泉、夏家卜、半個碌碡5個村。
項目的實施為當地提供眾多就業崗位。據介紹,在工程建設主要施工期,12個施工作業安裝標段,每個標段用功100人左右,整體同時用工達千余人,直到目前,工地上依然有400多人。項目投產后,將為當地提供穩定就業崗位30多個。
從項目開工,郝家地村村民馬春陽就來到工地上打工,從支架安裝到光伏組件安裝,他都能勝任。他說:“我不僅在家門口找到工作,還學習到了光伏組件安裝等技能。”
據了解,去年,郝家地村村民通過到項目工地打工等,整體增收100多萬元。
“隨著項目的竣工投產,下一步將進行生態修復工作,讓光伏電站內綠意更濃。電站將根據生態承載力,通過有序開放、提供優質牧草等方式助力當地畜牧業發展,并積極探索光伏發電、綠色牧場、觀光旅游等于一體的綠色發展新路徑。”高振鐸說。
尚義縣發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光伏產業發展方面,他們積極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將光伏發電與農業、牧業、漁業等深度融合,催生了諸多 “光伏+”的創新應用,牧光互補正是代表性模式。該模式不僅提高了空間利用,同時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實現了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為全縣探索綠色產業循環發展提供了典范作用。(河山新聞記者 張鳳燕 攝影 左靜 楊舒帆 張燕梅 鄭雪梅)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