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張家口2月19日電 (趙明妍、實習生王夏菲)近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來自河北、云南、甘肅、寧夏和內蒙古的五項重要考古成果。其中,來自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的四臺遺址第一、二組遺存初步判斷為一支新的考古學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qū)新石器考古的重要突破。
四臺遺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石井鄉(xiāng)四臺蒙古營村南,地屬蒙古高原南部邊緣地帶,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是近年冀西北地區(qū)發(fā)現的一處面積最大保存完整、具有重要價值的包含舊新過渡時期遺存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
尚義四臺遺址遺跡分布及分區(qū)示意圖。 尚義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供圖
據了解,四臺遺址2004年被發(fā)現,2015—2018年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2020年起,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四臺遺址聯合開展新一輪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發(fā)掘房址40余座,出土了陶、石、骨、貝類遺物800余件,可區(qū)分年代不同的五組文化遺存。其中,第一、二組遺存最為重要,包含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遺存。
第二期出土遺物牙貝項飾。 尚義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供圖
第一組文化遺存年代距今10400年至10000年,發(fā)現6座近方形半地穴房址,出土打制石器、細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以及動物骨骼等,陶器有筒形罐、板狀器等。第二組文化遺存年代距今9200年至9000年,發(fā)現4座近方形半地穴房址,出土陶板狀器、石研磨器以及較多骨針、骨錐等。
2020年發(fā)掘區(qū)全景。 尚義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供圖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四臺遺址考古隊領隊趙戰(zhàn)護表示,第一、二組文化遺存地層關系清晰、測年數據連續(xù),成組房址實證了中國北方地區(qū)目前已知最早定居村落,展現出人類生存方式從舊石器時代的狩獵采集流動性棲居到新石器時代早期逐漸定居的發(fā)展轉變,為中國北方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研究提供了典型和直接的證據。
四臺遺址反映出來的區(qū)域特征,突破了以往我國北方區(qū)域考古學文化的認識,將燕山南北和西遼河流域聯系起來,構成一個大的文化區(qū)——燕遼文化區(qū),或稱之為北方文化區(qū)。這不僅填補了燕遼考古文化區(qū)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研究空白,而且為解決舊—新石器時期過渡、農業(yè)起源、文化譜系、人類群體從流動性向定居形態(tài)轉變、草原絲綢之路形成與發(fā)展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是我國北方地區(qū)萬年文化史的實證,對于探索中華文明根系等一系列重大課題具有重要價值。
浮選出的植物遺存。 尚義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供圖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